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集体备课)第4-6课时《3鸟的天堂》 教案 三课时

(2015-09-07 00:34:04)
标签:

《3鸟的天堂》

教案

三课时

分类: 四上

四年级  第二周  201597-9  星期一-

3.鸟的天堂

【教材简说】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选作课文时有改动。作者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构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风景画,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

    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是在一个“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的傍晚时分,这一次,他没有看到鸟,只见到高大茂盛、充满生机的大榕树。这部分重点刻画大榕树的美丽:先写远看榕树的情景,再写近看榕树时枝干和绿叶的情态,展示出大榕树的勃勃生机。在饱含情感的描写之后,作者发出由衷的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作者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是在阳光照耀下的早晨,他见到了鸟飞鸟鸣的热闹情景。文中写了鸟声、鸟影,让人应接不暇;写了鸟的形态──大、小、花、黑;还写了鸟的各种姿态──叫、飞、扑;最后,又专写了一只画眉鸟,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了鸟的可爱和它们在“天堂”里生活的情景。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不仅知道了这里的鸟儿数量众多、种类繁多,而且分明感受到了它们生活的自由和快乐。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大都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如朗读、默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等,在语文学习兴趣方面较好,动手、动口练习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是重点,在学习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不断加强情感教育,能从课文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价值观。学生生活在北方,缺乏对榕树的相关知识的了解,因而通过图片搜集与欣赏,图文结合感受大榕树的特点。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灿烂、竹竿、白茫茫、规律、缝隙、照耀、树梢、静寂”等词语,积累文中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3.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南国的美丽风光,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5.通过理解前后两次对“鸟的天堂”的描写,体会事物的静态和动态。

【教学重点】

    1.通过了解前后两次对“鸟的天堂”的描写,体会事物的静态和动态。

    2.课文里五次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加引号,有的没有加呢?

    3.引导学生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体会描写大榕树特点的语句。

【教法学法】

   情境教学法、质疑问难法、引导点拨法、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1.课件。

    2.学生查阅有关“鸟的天堂”的资料。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1.板书“天堂”,提问:什么是天堂?(宗教迷信中指神仙居住或人死后灵魂享受幸福快乐的地方。比喻美好的生活环境,没有烦恼,只有快乐的地方,那地方和仙境一般。)

    2.“鸟的天堂”指什么?(题目中的“天堂”指那棵美丽的大榕树。“鸟的天堂”是说那株大榕树是鸟儿们生活的乐园。)从题目上看,重点是写鸟,还是写鸟的天堂?(鸟的天堂)

    3.介绍作者、“鸟是天堂”和榕树。

    ①简介作者。

    ②简介“鸟的天堂”。

    ③简介榕树。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想想读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感觉?在旁边写上批注。

    3.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纠正生字词的读音。

    2)谈自己读的感受。

    三、理清层次

    1.按什么顺序写的?(按游览顺序记叙的)

    2.作者和他的朋友几次去了“鸟的天堂”?每一次见到了什么景象?为什么两次所见所闻会不一样?

3.概括主要内容?(作者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构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风景画,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

    四、学习生字

    1.读词读字

    2.指导书写难写的字。

    五、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导课引入

    1.朗读生字词。

2.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巴金先生去了几次鸟的天堂?第一次看到了什么?第二次看到了什么?第一次看到了大榕树,第二次看到了真正的“鸟的天堂”)

    二、朗读感悟第一段

    1.指名朗读。

    2.感悟重点:

    ①这段内容向我们交代了哪几点?(时间、人物、事情、环境)

    理解:从“吃过晚饭”“热气已退”“太阳落下了山坡”说明是夏天的傍晚;人物:我和朋友们,从“三支桨有规律……”说明有三个人;事情:坐船游玩。

    ②引导读描写环境的句子,并理解。

    幽静的环境: “灿烂的红霞”“一条石子路”“没有一点波浪”“声音像一曲音乐”。“河面很宽……”一句说明什么?(河面安静,没有风和过往的船只。)“三支桨有规律……”呢?(说明四周幽静,没有一点声音,只听见船桨打水面的声音。也反映了“我们”出游时十分愉快的心情。)

    3.小结:这一段作者在交代去“鸟的天堂”的同时,用极简练的语言抓住晚霞、石子路、很宽的河流、平静的水面、像音乐似的桨声等景物,为我们勾勒了一幅色彩艳丽的乡村风景画,使我们感到环境是那么宁静,心中油然产生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三、朗读感悟第二段

    1.默读思考: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描写(观察)大榕树的?(由远及近)着重讲了大榕树的什么?(长势)

    2.感悟重点

    ①“鸟的天堂”指的是美丽的大榕树,它在什么地方?(南国:我国的南部。)

    ②远看,大榕树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树大、叶密、叶绿)

    ③河面为什么变窄?(原因是大榕树的“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即给树叶占去了,所以……)“一簇簇”说明树叶之多、之密。

    我为什么以为“那是许多株茂盛的榕树”?(一是远看;二是榕树的枝干很多,很大,看不到主干。)“我们”的争论说明了什么?(榕树之大,分不清株数。)

    ④我们接近大榕树时,看到的真面目怎样?(二、三句)

    结合图理解这两句:

    a.“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真是一株大树”,作者在这里强调的是“一株大树”。它承接课文的上一段,对大家关于榕树的争论给出了答案,说榕树只有“一株”,而不是“我”说的“许多株”,也不是“另一个朋友”说的“两株”。所以在朗读的时候,重音应放在“一株”上。“不可计数”,“数”在这里读shǔ,作动词用,是“查点数目”的意思;“计数”是一个并列结构的合成词,意思是“计算”;“不可计数”是“没有办法清点、无法计算”的意思。结合上下文对榕树的具体描写,我们可以体会到,这株榕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的原因,是“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b.“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说明这榕树的年代已经久远了。)

    师:这两句话之间是因果关系:因为枝上又生根,伸进泥土里又成了新的枝干,所以“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这也是远看时“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的原因。

    ⑤树叶有什么特点?指名读第8自然段。

    a.叶子多而密; b.叶子的颜色鲜艳、明亮、富有生命力。)

    “那么多的绿叶……”一句说明什么?(叶多,茂盛:生命力旺盛)

    理解“那翠绿的颜色……”一句?(“颤动”指微风吹动下树叶一闪一闪的样子。“每一片绿叶上……在颤动”形象地表达了榕树的颜色绿得发亮,绿得耀眼,充满活力。此句理解为:榕树叶子的颜色绿得发亮,给人以翠色欲滴的感觉。作者从绿色中感受到有一种生命力在涌动,赞美榕树充满活力的蓬勃生机。)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了生长茂盛的大榕树,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⑥再读第78自然段,思考近看时按什么顺序写的?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大榕树的?(整体→局部;四个:干、根、枝、叶)

    ⑦来到树下,作者看到、听到、想到什么?当时心情如何?(看:地湿、树多、不见一只鸟影;听:朋友议论,仿佛听到鸟扑翅膀声;想:鸟的天堂没有一只鸟。心情:遗憾。)

    ⑧结合这棵树的特点,说说这棵大榕树为什么能成为“鸟的天堂”?(环境幽静有利于鸟的栖息、活动;树大能容纳许多鸟;枝叶茂密有利于鸟做巢;树在河边有利于鸟捕食;鸟在这里能受到农民的保护。)

    抓住课文中以下具体语句来交流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相机对有关语句进行点拨,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加深体验。

    如:“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从对枝干、树根的描述中,感受到榕树之大,给鸟儿提供了广阔的生活空间。可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教材中的图片,以增加感性认识)

    “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使我们感受大榕树枝叶茂盛,给鸟儿创造了良好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

    “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体验到人们爱护小鸟,追求自然的和谐美好,使小鸟能在这里无忧无虑地自由生活)

    师:榕树的枝繁叶茂为鸟类提供了生存空间、食物、水分,当地的居民爱鸟、护鸟,同时鸟的粪便成为榕树生长的有机养料。使这棵榕树长得愈加的繁茂。

    ⑨既然是“鸟的天堂”,作者为什么没有看到一只鸟?(天晚了,鸟已栖息。)

    3.小结:这珠榕树大、奇、茂密。(静态描写)

    四、朗读感悟第三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部分先讲什么,然后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先讲又经过“鸟的天堂”的时间是在早晨。然后由静到动,写出了众多鸟纷飞的活动情景。最后讲“我”观看时的感受。)

    2.感悟重点

    ①哪是作者看到的?哪是听到的?(一只、两只、三只,是按鸟的顺序表示鸟的数量;大的、小的是鸟的形状;花的、黑的,是鸟的颜色;有的叫,有的飞,有的扑,是写鸟的动作,这是作者看到的。“忽然起了一声鸟叫”,“画眉鸟兴奋地叫着”这是听到的。)作者看到的情况说明了什么?(鸟多)谁能用一句话概括鸟多吗?(到处都是鸟影)这些鸟都开始活跃了,这只叫,那只唱,谁能用一句话概括鸟都在叫吗?(到处都是鸟声)

    ②“我”的感受怎样?(我的眼睛应接不暇)文中哪句话是解释这个词的?(“看清楚了……又飞起来了。”)理解这句话?(“应接不暇”中的“应”读yìng,“应接不暇”是指优美的风景很多,看不过来。从大榕树上飞出的鸟儿太多太多,作者眼前捕捉到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这成群的鸟儿生活在大榕树上,营造出了热闹、活泼、自由、欢乐的环境。茂盛的大榕树,吸引了如此众多的鸟儿在此栖息,真是不折不扣的鸟的天堂。这句话写出了“鸟的天堂”的热闹场面,反映了作者迷恋景色、看也看不够的心情)

    ③为什么写了鸟的群体活动以后,又重点写个体即画眉鸟呢?(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另外画眉鸟的叫声清脆悦耳,婉转动听,更引人注目。)

    ④为什么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没有看见一只鸟。而第二次却看到了这么多的鸟呢?(第一次没看见,原因是由于天晚了,鸟已经在树上栖息了;第二次才看见,原因是早晨,鸟儿开始活动了。)

    3.小结:这一段不仅描写了鸟的形状、颜色,而且着重描写了鸟的活动,描写了事物的动态。

    四、作业布置

    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三课时

    一、朗读感悟第四段

    1.齐读

    2.感悟重点

    ①此时作者心情怎样?(留恋)为什么?(因为大榕树的茂盛和众鸟栖息的场面是作者平生第一次看到,他深深地被这美丽而奇妙的景色所吸引而不愿离去。)哪句话说作者留恋?

    ②“ 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是何意?(意思是不是没有鸟,而是我的眼睛没有看到,表达了对“鸟的天堂”的肯定。)

    ③为什么说“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美丽的大榕树为鸟儿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人们对鸟儿的爱护为鸟儿为鸟儿生存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百鸟争鸣的动人画面是鸟儿们幸福生活的证明,因而作者对大榕树发出了由衷的赞美。)这句话说明什么?(这句话既表明“鸟的天堂”的名称名副其实,又表达作者对“鸟的天堂”发自内心的赞美。这句话也是对第二段中“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的照应。)

    ④为什么课文中有的“鸟的天堂”加了引号,有的没有加引号?(通过讨论,使学生体会到,“天堂”是指人们想象中的舒适、快乐的生活环境;文中的“鸟的天堂”是说那株大榕树是鸟儿们生活的乐园。文中出现的几次“鸟的天堂”意思并不一样。四次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作者引用别人的话,指天马河上的那棵大榕树,表示一种特定的称谓,是对大榕树的一种夸张的形容;而课文题目和最后一句话中不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因为作者亲眼见到被人们誉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后,感到鸟儿们的生活十分自由、幸福,真像在天堂中一样,所以在作者心里,大榕树是确确实实的鸟的天堂。)

    二、全文总结

    1.中心:《鸟的天堂》通过描写作者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的所见所闻,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

    2.作者对两次经过“鸟的天堂”,其描述有什么不同?

    作者对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描述颇有变化:时间有变化,前为(傍晚),后为(早晨);气氛有变化,前为静寂,后为(热闹);景色有变化,前为静景,后为(动)景;心情有变化,前为喜爱,后为(留恋);描写的景物有变化,前者着重描写(大榕树),后者着重描写(众鸟)。写榕树,是为写众鸟设下伏笔;写众鸟,是为验证大榕树确实是(鸟的天堂)。

    3.了解静态和动态及作用:

    (第一次:静;第二次:动。什么是静、动态呢?事物静止不动,称为静态;事物处于活动状态,称为动态。这样写能使文章更生动,更具体,更形象,更准确,更感动读者。)

    三、作业布置

    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积累文中的佳句。

    板书设计

                     远看:               

         整体:一株大树                          

                     近看                        静态

    鸟的天堂               局部:干、根、枝、叶、

                           多:到处……到处……  应接不暇

                     总体                                        

                         乐:叫、飞、扑        动态

                     个体:画眉(兴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