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我多想去看看》教案 两课时
(2012-12-23 23:51:49)
标签:
《11我多想去看看》教案两课时杂谈 |
分类: 一年级 |
一年级
11 我多想去看看
【教材分析】
《我多想去看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11课,本课是一首诗歌,作者采用第一人称,以一个山村的小孩子的口吻,通过“我”与妈妈的对话,表达了自己非常想去北京天安门广场看看升旗仪式的强烈愿望,感情真挚。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情揭题
2.天安门在哪儿?(北京)北京是什么地方?(北京是我国的首都)
3.揭题: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去首都北京看看天安门?有一个农村的孩子,他家住在大山里,他也和大家一样,非常想去北京亲眼看看庄严的升旗仪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1课《我多想去看看》。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1.借助拼音朗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遇到你认为比较难读的字或容易读错的字多读几遍。
2.在课文中画出生字新词。
“北”与“比”、“走”与“足”、“升”与“开”可以通过比较记忆;
“告”字可用字谜“一口咬掉牛尾巴”记忆。
借助“想”字认识偏旁“心”。
(1)师:(出示课文中的插图)在我家门前,我和妈妈正说着话呢!妈妈告诉我什么?我对妈妈说了什么?请同桌两个一起来读课文。(同桌两个对读)
(2)指名一对同桌对读,学生评议。
(3)男女对读。
1. 妈妈告诉了我什么?(出示第一句:妈妈告诉我,沿着弯弯的小路,就能走出大山。
(1)从这句话里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我”的家在哪里?
(2)播放山村孩子的生活视频。学生谈感受。
(3)指导朗读:这一句要读得慢一些,舒缓一些,体现出“我”沉浸在遐想之中。“告诉、”“弯弯的小路”、“走出大山”注意连起来读,不要读得一字一顿。
2.妈妈还告诉我什么?(出示第二句:遥远的北京城,有一座天安门,广场上升旗仪式非常壮观。
(1)理解“遥远”。( 非常远,很远很远)
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告诉学生山里的人走出大山,坐火车到北京需要几天时间,路途非常远。
(2)理解“壮观”。
①课件播放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录像片。
②看了以后,觉得广场上升旗仪式怎么样?(让学生了解北京天安门广场之大、参加升旗仪式人之多,场面之雄伟,进而体会“壮观”的意思。)
(3)指导朗读:“广场上升旗仪式非常壮观”这个长句子,注意“仪式”以后稍停一下,“非常壮观”读重一些。“遥远”、“天安门”读得重一些、慢一些。
3.学生合起来朗读一、二句。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4.听了妈妈的介绍,“我” 对妈妈说了什么?(出示第三句话:我对妈妈说,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1)谁能读读这句话,把自己非常想去北京看看的情感读出来?(“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采用了反复的手法。朗读时语气要强烈,突出“多想”,表达出“我”向往北京的强烈愿望。)
(2)欣赏北京的有关图片资料,谈感受。
(3)指名读、自由读、齐读。
5.有感情的朗读。(男女生赛读,配《我爱北京天安门》的曲乐朗读)
6.指导背诵。
四、拓展延伸
1.读了这课,你读懂了什么?
2.学唱《我爱北京天安门》。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2.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3.示范写,边写边指导。
“广”字的横不要写得太长,第二笔竖撇要与平撇相区别。
“升”第一笔要写得短且稍平。
“走”先写“土”,再写下面部分,注意第二笔与第四笔的竖不连写。
4.念笔画、笔顺。
5. 学生描红习书写,教师个别指导。
三、积累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