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画杨桃》 教学设计 两课时
(2012-03-14 23:59:57)
标签:
《11画杨桃》教学设计两课时杂谈 |
分类: 教学资料三2 |
三年级 第六周 12年3月15-16日 星期四-五
11画杨桃
【教材分析】
《画杨桃》一文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讲图画课上,对杨桃进行写生练习,“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通过这件事,启发我们知道同一件事物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结果,从中受到科学思想的教育。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叮嘱、想当然、前排、靠边、一幅画、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教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
3.学习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重点难点】
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理解“我”从所坐的位置看到的杨桃的样子。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具准备】查找有关杨桃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出示杨桃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果实吗?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就与杨桃有关。(板书:画杨桃)
2.齐读课题。
二、指导自学
出示自学要求:
1.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把语句读通顺,同时标出自然段。
2.采用查字典、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新词的意思。
3.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来。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全文,纠正字音。
2.指读生字词。教师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错误读音。
翘舌音:“审”(shěn)、“晌”(shǎng)、嘱(zhǔ)
“肃”(sù):平舌音。笔顺:(共8笔)
“诲”:四声(huǐ),与“悔”的读音区别。
3.你理解了哪些新词意思?怎么理解的?(同位交流)
4.扩展。
近义词:
教诲──教导 审视──审察 和颜悦色──和蔼可亲
反义词:
熟悉──陌生
5.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主要讲图画课上,对杨桃进行写生练习,“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通过这件事,启发我们知道同一件事物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结果。)
四、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认读、组词。
2.记忆字形: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识记,和同桌交流难字的识记方法。
3.难字书写指导:
“肃”字下面的书写规则是先左边再右边。
“悉”字中间是“米”不要看成“采”字头。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展示,评议。
1.课文哪些段落是写在一次图画课上发生这件事的?(从第2自然段到倒数第2自然段)(这是文章描写最细致的部分,即文章的重点部分)
2.开头第1自然段,写的是什么?(讲父亲怎样教“我”学画。)(这是文章的第1部分)
3.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什么?(讲父亲 和老师的话使“我”一生受用。)(这是文章的第3部分。)
4.小结:通过上面的阅读,我们清楚地知道这篇文章由三部分构成,第2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六、布置作业
l.熟记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学习了生字新词;这节课我们要通过精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研读课文,理解句子
1.从课文最后一段入手,达到牵动全文之目的。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哪些词语给你留下的印象深刻?
理解“受用”是什么意思,“一生受用”呢?(受用:得到益处。一生受用:就是对自己一辈子都有帮助、都有好处。)
(2)从“一生受用”这个词你读出了什么?(大约年事已高,也就是人到老年。)(从“使一生受用”这个词还可以看出,本文是用回忆的手法,写了发生在小学四年级一节美术课上的一件事。)
(3)能使作者“一生受用”的教诲一定是使作者终生不忘的。是谁的教导使作者终生不忘呢?(是“老师”和父亲的话。)
2.学习课文第1部分(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父亲的话。
(2)父亲的话是什么意思?
(父亲的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说应该怎样做:即要认认真真地去观察所要画的一件东西,画时要按观察到的样子老老实实地去画。第二层意思是说不要怎样做:即不要不顾看到的实际情况,只根据自己脑子里对事物的印象下判断,把画画得与实际观察到的样子不同,因为这样是学不会画画的。)
(3)总结爸爸的话: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3.学习课文第2部分。
(1)学习第2自然段:我的画。
导语:作者有没有听爸爸的叮嘱?你怎么知道的?(引出课文第二自然段。)
抓住:“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像是五个角”、“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等句子理解“我”是听从父亲的嘱咐去画画。
(2)学习第3至第17自然段。
①“有几个同学”看到作者的画为什么哈哈大笑?(认为作者画的根本不像杨桃。)说明什么?(说明他们一是没有考虑到作者看杨桃的角度,二是自以为对杨桃已十分熟悉。犯了“想当然”的错误。)
②课文中写了两个学生的两句话。一句末尾用了问号,另一句用了叹号,表示的意思一样吗?(一样。)表示出的情感程度相同吗?(相同。都是用十分肯定的语气,表明作者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
A.第一句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如果把它改成陈述句,表达的语气变了没有?
B.指导学生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嘲笑和叽讽的语气。
③“老师”听了“几个同学”的议论,他是怎样做的?“老师”为什么要坐在作者的座位上“审视”?(“老师”坐在“我”的座位上,就是要从“我”看杨桃的角度进行观察,据此判断“我”画得是否准确。)
④“老师”审视了之后,为什么没有直接告诉大家画得像不像,而是举起作者的画去问大家像不像?(“老师”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从他亲自“审视”的做法上,悟出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看到的结果也不同的哲理。)
⑤听了学生的回答,“老师”的态度变得怎样了?(严肃起来。)为什么要变呢?(发现作者明明画得很准确,但全体同学们却说“不像”,这种现象引起“老师”的深思,他意识到不仅是“几个”而且是大多数同学还不懂得作画的起码要求,更不懂得用科学思想对待事物。)从文中的哪一个词能看出“老师”严肃的神情延续了很久?(半晌。)(“半晌”是过了好大一会儿。也可以说明老师对于如何处理这件事,认真地进行了考虑。)
⑥指导学生朗读“好——笑”,这里的破折号表示几个同学故意拉长声回答,要读得声调高些,声音长些。
⑦对于认为“好笑”的同学,“老师”没有去批评责备,而是“请他们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目的何在呢?(让他们也从作者看杨桃的角度来观察,使他们亲眼看到事实的真相,自觉接受教育。)
⑧第一个同学看后,在回答“老师”的问话时,为什么中间加了省略号?(引导学生理解省略号在这里的特殊作用和所省略的内容。)
指导朗读,声调、声音都要低,读出不好意思承认错误的语调。与刚才“好——笑”的读法恰恰相反。
⑨引导学生找出有关词语,体会作者只写“第一个”同学的对话,而“省略其他同学对话和经过”这种抓住重点,叙述的好处。
(3)学习第18自然段:老师的话。
①老师看到同学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态度发生了变化。指名读 “老师”说的一段话。
②思考:
A.老师的话里共有几句话?前两句告诉了我们什么?
B.举例子说说怎么叫角度不同,样子不一。
C.同一事物,当别人和自己看到的不同时,应该怎样做?
D.什么叫相信自己的眼睛?
③这几句话以画杨桃为例,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
④启发学生用“不要……要……”造句。
⑤总结老师的话: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⑥齐读“老师”说的话,加深理解。
三、深化理解,总结全文
回顾父亲和老师的话,总结“他们的教诲”是什么?
四、布置作业
1.背熟第18自然段中老师的话。
2.抄写课文中意义深刻的句子。
11画杨桃
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