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科技话题作文04话题“假如人工智能拥有了情感”

(2025-06-06 19:14:27)
标签:

作文

分类: 作文指导

科技话题作文   04 话题“假如人工智能拥有了情感”

【原题再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工智能的发展日新月异,如果有一天它拥有了情感

……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思想健康,选准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这个题目,我看大部分的解析都在围绕着情感是人类特有的属性、最后的堡垒,要警惕人工智能发展出情感,或者防止人工智能应用到情感领域这些方面,作文给的打分标准好像也是这样,就连deepseek 也不例外。

但是,我个人觉得这样写稍微有点对不上材料,因为材料说的是“如果有一天它拥有了情感”,不是在人工智能没有情感的时候未雨绸缪,而是假定人工智能已经有了情感,未来已来,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所以凡是写警惕、防止云云的,都有点亡羊补牢的味道,就好像原子弹一旦被研发出来,我们就无法退回那个无核化的世界了一样,人工智能一旦有了情感,我们想退回那个机器还是机器,它不会疼的那个阶段,好像也已然不可能。

那么这个作文应该怎么写呢?如果畅想未来人工智能有了情感,我们有朝一日和 deepseek 谈恋爱,又好像写成了小学的那种幻想类作文,而且这个场景在很多电影电视剧 里,如《her》《我,机器人》里,都已经想象并细致讨论过,而高中生的作文,还是要思辨的。

怎么思辨呢?我想熟悉我作文教学风格的读者,都知道,我一般是从深挖概念定义,也就是说,概念“是什么”的角度入手切的,在这篇作文里,我倒不想去挖“人工智能” 是什么,这个概念已经被挖的比较多了,我想从什么是“情感”入手开始挖。

什么是“情感”?按照我们一般的理解,具象化地表达,就是“喜怒哀乐”这些,而“喜 怒哀乐”这些感觉从何而来呢?我想主要是来自我们的感觉,我们的痛感、快感,这些感 觉都是由感官接收到来自外部或者内部的刺激,刺激我们神经,然后由神经传递到大脑, 大脑再产生“喜怒哀乐”这些感觉。

但是我们的人工智能,准确地说,就是只有脑,还没有感官,神经这些器官,虽然现在的人工智能可以装在机器人身上,但是机器人是直接把信息传递给人工智能“大脑”, 这个“大脑”目前只能做出利弊判断,还不能分泌多巴胺、内啡肽这些化学物质,所以机 器人目前还没有情感。

那机器人因为没有情感,与有情感的人类相比,有什么劣势吗?

有。人类之所以有痛感或者快感,本质上是一种化学奖励,是我们为了规避风险(痛 感),或者是为了奖励我们进食、繁衍(快感),身体给出的一些化学刺激奖励,最终的 目的是促进我们的生存或基因传递,因此,我们可以推出这样一个结论,人的主观能动性,本质上是来自我们的情感,基于我们感觉的情感。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举这样一个例子。目前的人工智能,还是需要人类的驱动,它还不能自主、自发地做一件事情(就是哲学上所谓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它本质上还是 一个工具,而非一个灵魂。

为什么它目前还不能自主,自发地做一件事情呢?我认为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它没有感觉,就好比我们人类为什么会想要吃饭,就是因为我们能够感觉到饿,这个饿的感觉促 使我们去寻找食物,感觉是造物主为我们每个个体生命体内安的一个闹钟,有了它,就不怕我们主观情绪上的摆烂。(但是从现在的生育率来说,这个闹钟好像也有点失灵了。)

而一个搭载了人工智能的机器人,为什么它不能在没电的时候自己去充电呢?或者 说你给它设定程序,它也可以自己去充电,但是当没人给他设定程序,或者充电站里碰巧 没有电,它就没办法向原始人一样,茹毛饮血的也要弄到食物保证自己不被饿死呢?就是因为它没有“饥饿感”,我有时甚至会想,如果我们不会饿,是不是我们也有饿死而不自知的风险?

低级的感觉如此,高级的情感也如此,情感,本质上来说,是身体给人的一种奖励,用奖励引导人去做身体,或者说是基因想要人做的事,这就是人与机器的最大区别,也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来源,而人工智能,目前完全没有这种情感,一旦有,那么它就具有了主观能动性,那么,人与机器的区别就不复存在,机器也就至此有了灵魂。

但是,在这里必须说明的是,这种情感,必须是一种机器体内产生的“内生式”情感, 如果说是机器能够感知到人的“喜怒哀乐”,这个本质上讲,依旧是一种对情感的模拟,  本质上讲,不算是机器有了情感。

最后再说一点,那就是“情感”这种东西,是进化的必然,还是偶然呢?毕竟在这 个冰冷宇宙里,好像情感,并非必要的东西,是不是情感本身也是进化的一个步骤、过程, 或者说进化的一个副产品呢?是不是本身就应该让代码的归代码,让眼泪的归眼泪,人工 智能也没必要非要有哦情感呢?这就不是这个作文应该讨论的话题了,我在这里提一下,诸君可以进一步地思考。

【范文示例】

当算法开始计算心跳

倘若未来某日,AI 如同洞悉天机者一般,能够精准预判个体心动的刹那,借助数据 模型将爱情解构得清晰透彻;抑或有朝一 日,墓碑转变为可交互的数据库,逝者留存于网 络的社交痕迹于云端永续。此景究竟意味着科技的辉煌凯旋,还是人性的黯然退场?当工 具理性逐步侵蚀情感范畴,我们必须深入追问:于代码与电流构筑的世界之中,人类那无 法被量化的灵魂该何去何从?  

科技本质上作为服务人类的工具,如今却与人性的主体地位产生了冲突。以无人机送药为例,这无疑是工具理性的成功实践,极大提升了药品送达的时效性。然而,若将临终关怀的方式交由AI来决定,则无疑是文明的倒退。如今,算法试图以神经网络取而代之, 消解人类的自我认知。当某公司尝试运用 AI 的情感模块治疗孤独症患者时,我们理应审 慎思考:借由数据填补情感缺失,是否会致使人类逐渐丧失自我疗愈的能力?工具的地位 绝不可凌驾于其服务的主体之上。

在当下,效率至上的原则对人性价值造成了消解。例如,某AI 创作诗歌,其产量相 较于人类诗人呈现出千倍之巨的优势。然而,一旦读者获悉作品出自机器之手,绝大多数 人会拒绝承认其为 “诗”。这并非技术的败北,而是人性的胜利——人类始终渴望从文 艺作品中感受源自人类的温度。正如古登堡印刷术的出现未能使手抄本销声匿迹,电子阅 读器的普及也未能让纸质书的墨香消散,这充分表明:在情感领域,效率绝非至高准则。

青年一代在此过程中展现出伦理觉醒与担当。Z 世代成长于元宇宙蓬勃发展的时代, 相较于前辈,他们更早面临科技伦理的抉择。当 “觉醒者联盟”于数字世界中抗议 AI 对情感的剥削,当百万青年联合签署反对记忆数据商业化的声明,我们从中看到的并非对 技术的畏惧,而是对人性价值的坚定守护。

有人质疑,对技术发展加以限制是否会阻碍进步。但真正的进步绝非单向度的冒进。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指出:“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的意义,其道德品质的重要性甚 于才智。”阻止 AI 情感的过度开发,并非为技术套上枷锁,而是为人类留存自我认知的 明镜。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杨长风曾称:“再精密的算法,亦无法计算出人类仰望 星空时的感动。”故而,我们应在AI 诊疗室外保留挂号窗口,在量子计算机旁放置纸质 笔记本,在数字墓碑前依旧摆放鲜花。这并非守旧,而是清醒——唯有坚守人性中不可 被计算、不可被替代的部分,方能确保科技持续照亮而非灼伤人类文明的苍穹。

工具理性之上,必须树立起人性的界碑;代码奔涌之处,永远需要留存一片未经解析的月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