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心理学其他各主要分支较完备的学科结构而言,人格心理学是唯一一个现存知识体系不能反映其研究现状的心理学分支(
Pervin,2001)首先对于人格的定义,长久以来就存在广泛的分歧。在奥尔波特(
Allport,1937)所著的《人格:心理学的解释》( Personalit:AP3 chological
Interpretation)-书中,他就归纳了关于人格的50种不同的定义。时至今日,不同的人格心理学家对人格的定义也各不相同。暂且不说这些对人格定义的分歧,更为重要的是,长久以来人格心理学一直缺乏一个相对完善的学科体系结构来及时总结、吸纳层出不穷的新的研究发现。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要从人格心理学这门学科的起源和历史发展说起。
第一个正式意乂上的人格理论要从20世纪初由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等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开始。其中,又以弗洛伊德的理论最为成熟、最有影响力。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包括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三个部分(
Freud,1966)。
这种人格理论的架构划分极大地影响了日后人格心理学学科架构的发展。现代人格心理学的正式诞生是以奥尔波特的《人格:心理学的解释》(1937)和默里的《人格探究》(
Explorations in
Personality)(1938)两书的出版为标志的。奥尔波特的理论架构是其所提出的特质理论,默里的理论体系则建构在他提出的23种需求或驱力的概念之上(
Murray,1938)。现在看来,这两部著作各自阐释了一种人格理论,而非提出人格心理学的学科体系架构(
Mayer,2005)。这些先驱者对人格心理学的创建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他们的贡献更多的是在创建一个理论派别(精神分析学派或特质学派),而非将这一学科的知识用一个完整的体系架构组织起来。当然在那时,学科的知识积累也不够充分。
自二战之后到20世纪60年代,先后出现了三种对人格心理学知识整合的初步探索。第一种是由西尔斯(
Sears,1950提出的人格心理学学科架构构想:人格发展即探寻人格的形成历程;人格结构,即分析人格的组成部分;人格动力,即发掘行为矛盾冲突的原因。第二种由詹森(
Jensen)和纳丁(Nuti)等人所倡导,他们主张人格心理学应以个人差异为核心线索,以分析个体特质、群体性格和人格类型等方面的差异来建构和整合人格心理学(
Nuttin,1955)。第三种是由霍尔(Hl)和林赛(
Lindzey)提出的以理论流派来组织人格心理学的构想,其著作《人格理论》涵盖了从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到奥尔波特、默里等当时所有重要的人格理论(Hall和
Lindzey,1978)。这3种对人格心理学学科体系架构的初步探索明显地受到了当时人格心理学研究状况的限制,但这些尝试也对日后人格心理学的整合方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