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咨询师解读回避

(2021-04-25 12:18:38)

狭义的回避是一个行为心理学概念,它限于指人的回避行为。回避行为如果只是为了减轻痛苦,出于不得已,偶尔为之,当属正常;若经常采用,构成个人的一种行为模式,那就是适应不良了。大家都懂得,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不硬着头皮去干是不行的,也就是不能老回避。恐惧症最重要的特征是回避。如果没有回避,即使怕得厉害,也不见得是病。而回避愈甚,恐惧症也愈典型、愈严重

广义的回避不仅指行为,也指一个人对待现实(包括自己的心理现实和客观的现实)采取置之不理、不承认甚至根本否认的态度。显而易见,回避就是一回事。

进与压抑是密切相联系的,在有些病人简直谁也不可能毫无回避。有所为就必须有所不为。只要当事人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回避的是什么,回避的后果是什么,这样做所能得到的又是什么,取舍符合自己一贯的价值观,有所失而无遗恨,那么,这样的回避是完全健康的。韩信忍受胯下之辱是经过慎重考虑的,他回避了与恶棍地痞的一场无意义的厮杀,确保健全的身躯将来好施展平生的抱负。其之所以传为千古美谈,道理在此。只要既定的目标并未放弃,回避便是策略性的,它是达到既定目标的一种特殊手段,往往能更好地达到目标。走路没有不拐弯的,这是常识。

病人对医生说:“我现在唯一的痛苦就是失眠,只要睡好了觉就什么事儿也没有了。”在交谈中,病人承认他在工作中和家庭生活方面确实有过许多苦恼,可是,“这些我现在都不去想它了。”显然,为失眠而苦恼起了回避现实的作用,也可以说,回避现实正是失眠痛苦的根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