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山西太原心理医生
山西太原心理医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8,751
  • 关注人气:33,11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韧性的结构

(2014-04-13 23:19:50)
标签:

心理

杂谈

   面对逆境,个体能否适应良好,即是否具有心理韧性在于保护性因素与危险因素之间的抗衡。危险因素是会导致不良后果发生的可能性增高的因素,有可能是非常明显的破坏性行为或经历,例如酗酒、吸烟、因遭受过暴力事件而带来的身体创伤等。还有可能是不太明显的、慢慢出现的,但是最终有害的因素,如工作压力、不良的健康状况、低教育水平和失业等。
     保护性因素是使个体能调节或缓和暴露在危险因素中的影响,降低问题行为的发生率或增加成功的适应结果。保护性因素可分为内在保护因子和外在保护因子两部分。内在保护因子是指个体本身具有保护作用的心理能力、人格特质和生活态度。内在保护因子包括大部分个体的积极品质,比如身体健康、自信、乐观、充满希望、高自尊、有责任心、良好的认知、自我控制、成就动机、解决问题能力、人际关系技能等。个体在不利情境中拥有越多的保护因子就越能够促进心理恢复与新生。不过这些保护因子也具有个体差异性。外在保护因子是指个体以外的环境,即家庭、学校、社区和同辈中所拥有的能够促进个体恢复、成功调适及适应的因素,以缓和危险因素的影响。个体面临压力、逆境或威胁时,来自家庭的支持向来都是其能够良好适应的重要保护因素。
      这方面的保护因子有温暖的家庭氛围、一致的行为规范、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对孩子提供关爱和支持等。家庭之外的外在保护因子主要指良好的同伴关系、学校老师的支持、社区和社会团体提供的福利、经济和情感上的支持等。当个人的内在保护因子与外在保护因子能产生交互作用时,就能使个体发生适应的效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