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故事:应变
(2014-03-26 22:42:55)
|
十七世纪,法国皇帝路易十四写了一首文理不通的诗,自鸣得意,问当时有名的文学批评家布瓦洛:“此诗如何?”布瓦洛皱着眉头将诗看了一遍说:“皇上真是天资英明,无所不能,想作一首歪诗,一作就与知作出来,臣下佩服之至。”路易十四顿时面红耳赤。
而中国文人却艰难多了,因为中国皇帝更专横。东晋简文帝日理万因机之余,雅好涂鸦,写完后问臣子王羲之:“卿以为朕字如何?”大书法家王羲之说:“皇上的字自然是好的。”“怎么个好法?与卿比如何?”简文帝追问。“皇上的字在皇上中是好的,臣下的字在臣下中是好的。”简文帝听后非常羞愧。
清朝乾隆皇帝号称“十全老人”,据说他一生写下的诗不下10万首!若诗论量不论质,则中国诗坛第一把交椅非此公莫属。一次,他与于欲文臣纪晓岚一块儿去白龙寺烧香,乾隆撞了一下寺中大钟,钟声未歇,他“诗”句已出:“白龙寺里撞金钟。。。。。。”纪晓岚一听笑出声来。乾隆马上板起脸:“朕诗不好“?卿何得笑欤?”纪晓岚回答:“因为臣想起唐代大诗人李白有句“黄鹤楼中吹玉笛”,千古独步无以为对,今皇上一出不正好与之相对么?”乾隆的诗与李白的“黄鹤楼中吹玉笛”相比,优劣高下,一目了然。专制时代,文人要保持风骨很难,上所列3人既保持了风骨,又保住了自己的脑袋,实在是聪明!
太原圆成心理咨询师:侍候这样有一点才的主子,一味拍马屁自己不乐意,一味直言犯上也不免会使主子龙颜大怒。既含蓄地表示出自己的真实看法,又给上边留下面子,确实需要大智慧以及应变之计。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