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著名精神病医生、社会心理学家艾里克·柏恩认为,每个人的人格结构都可分为三种状态:父母状态P、成人状态A和儿童状态C。这不是指三种角色,而是我们每个人———不管他的年龄、性别、职业等因素———的人格中都有这三种状态。父母状态P:是指在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以权威性和优越感为标志的个性状态。通常有两种表现:一种称为抚养性的父母状态(NP),就像父母对待孩子一样关心、爱护、疼爱他人,经常嘘寒问暖,让人感觉很受关怀,但有时会因过分关心而让人觉得太嗦,有点无法承受,其典型的非言语动作是拍拍对方的头,抚摸对方的背部等;另一种叫控制性的父母状态(CP),对别人常常是指使、命令、训斥的口吻,典型用语是“你应该……”、“你必须……”、“你不能……”、“你怎么敢……”、“你给我……”、“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
“愚蠢!”、“笨蛋!”、“败家子!”、“闭嘴!”等等,还喜欢用手指着对方或用手拍桌子,让人感觉这人特别bossy(专横、爱指使人),有时尽管嘴上不说什么,但心里极其不舒服,不愿与之多打交道。成人状态A:是指在交际中客观、冷静、平等待人并能以从容不迫、谋求双赢的态度处理问题,说话时总是心平气和,带着与人商量的口气。常用语言是“有件事儿我想和你商量一下……”、“你看这事儿这样办好不好……”、“我个人的看法是……”、“我想听听你的意见……”,“请你把……递给我,好吗?”等。儿童状态C:这是指容易冲动、任性撒娇、感情用事的幼稚而缺乏理性的自我状态。
◆它也有两种表现:一种是自然性的儿童状态(NC),就像我们常看到的儿童的表现一样,幼稚、任性、天真、不计后果的情感自然、真实的流露。比如球迷在看球赛时的欢呼呐喊,我们玩过山车时的高声尖叫,遇到伤心事时的哭泣等等,都是真实本性的释放;另一种称为适应性的儿童状态(AC),是指人们为了赢得他人的认可或喜欢而使自己表现出的对他人或环境的一种顺从、适应,如忍气吞声、唯唯诺诺、拍马屁等,尽管有时并不是出于自己的真实本意。这三种状态本身无所谓好坏,关键在于要调整好它们各自在我们人格结构中所占的比率。P状态太多,让人感觉唯我独尊、盛气凌人;P状态太少,则会缺乏一种规矩和准则。A状态太多,感觉这人太理性,缺乏情感细胞;A状态太少,不会理智处事,易感情冲动。C状态太多,像个“老顽童”,幼稚而缺乏理性;C状态太少,则总是一本正经,老气横秋。这三者之间其实是互补的,所以我们应使之均衡发展,这样我们的人格会逐渐趋于和谐,人际关系也会不断融洽。在遇到问题时,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自己采取何种状态应对。一般来说,当交往双方出现争执、产生矛盾时,通情达理、稳重得体的A状态是比较合适的处理方式。我们要善于识别彼此所处的状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然后尽可能把对方盛气凌人的P状态或意气用事的C状态引导到A状态上来,避免偏激情绪和不良态度造成的无谓争吵,即所谓“良言息得雷霆怒,耐心能解口角仇”。
下面这个例子可以说明恰当运用PAC对人际交往的作用。甲:有没有看见我的英语书啊?(注意:这句话用不同的语气说,既可以是指责性的P状态,也可以是客观询问的A状态,还可以是撒娇的C状态)乙(第一种回答,P状态):你这个人怎么总是这样没收拾,自己的东西老是东丢西放的,我又不是你的秘书,自己找去!(瞧,一个小小的问题就有可能因为乙的指责态度转到对甲一些习惯的不满和争执上,甲觉得东西没找到,反倒碰了一鼻子灰,乙呢,或许又正好可以借题发挥批评甲———彼此心里都会不痛快!)乙(第二种回答,A状态):在你书柜的第二层里。(就事论事回答问题———节省时间,风平浪静。)乙(第三种回答,A状态):我帮你找找吧。(虽然没能提供需要的答案,但友好帮忙的态度让人也觉舒服。)乙(第三种回答,C状态):这是你的书,我怎么会知道呢?不管我的事儿。(不知道就推开,真让人感觉有些自私。)我想,看了这个普通而细小的例子,聪明的你一定知道如何“话讲三分暖”了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