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太原心理咨询师:”积蓄型人格”

(2012-10-03 21:31:09)
标签:

果戈理

太原

人格

艺术来源于生活

积蓄

      如今,哪个城市都面临大规模拆迁。在这种普遍的搬迁中,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少家庭里都清理出许多破烂。许多东西存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但平时根本不用。早有俗语概括了这个现象,叫做“破家值万贯”。20世纪中叶,被归入“新精神分析学派”的弗洛姆从心理学角度研究这个现象,称之为“积蓄型人格”,是他提出的几个基本人格类型之一。在他之前,文学家早就描写过这种典型人物。果戈理在《死魂灵》里就塑造了一个鲜明的积蓄型人格形象———地主乞乞科夫。这个人无休止地存贮财富,但既不消费也不利用来生财,以存  贮本身为最高目的,以至于仓库里积存着大量霉变的粮食。他的生活方式异常简朴,并且严令家人也过同样的简朴生活。作者甚至描写到,如果他从村里的哪条路上经过,那条路上就不再有垃圾,乞乞科夫把它们都当成宝贝捡回家去。可以说,果戈理本人就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生活方式当成病态心理来描写。但在过去偏左、偏政治的文艺评论里,这一人物被简单地定性为“剥削阶级形象”代表。如果把这部小说中的地主换成“劳动人民”,或许更能说明这个问题。80年代曾经有个很流行的相声:一位母亲终生俭朴,子女嫌贫爱富,对她不孝。
         最后,老太太却从身上破棉袄的补丁中拆出一叠叠钞票!后来笔者又看了一个类似题材的短篇小说:一位单身老船工除了上有片瓦,生活水平和乞丐无疑。死去以后,邻居却从他的床板下发现了成捆的钞票。艺术来源于生活,可见当年这种现象为数不少。这些人为什么积累大量并不使用的东西呢?答案就是要获得安全感!在一个物质匮乏、充满天灾人祸、社会保障体系几乎不存在的时代里,还有什么比财富更能够带来安全感呢?
        从经济学角度讲,所有这些积累行为其实都浪费了财富,是不懂“使用价值”、 “折旧”和“周转”三个概念的结果。不被使用的物品和钱,它们的使用价值得不到发挥,本身就是浪费。而随着时间的延伸,大部分物品的价值必然在下降。笔者曾经遇到现今六七十岁的老人,当年曾经在家中保存了大量布匹,但从不找裁缝制作成衣服。随着时装的更新换代,这些布料根本就失去了价值。积蓄性人格不仅体现在消费上,也体现在许多管理者的管理行为中。90年代初我就遇到过这么一件事:当时电脑还是很侈奢的东西。某学校购置了一批电脑,但校领导既不让学生用,也不让老师用,而是把它们精心地保存在电脑室里,理由是“怕用坏了”。那个学校的老师对我谈起这件事嘲笑他的领导:电脑更新换代很快,不用才是最大的浪费。可惜对于积蓄型人格来说,这个道理他们并不接受。如今二十岁左右的这代中国人,尤其是大城市里的青年中,积蓄型人格已经很少见。他们不仅不存物,甚至不存钱,进而体现为“消费型人格”。随着一代人的老去,积蓄型人格已经成了旧时代在人格类型中留下的纪念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