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做好准备,与心理疾病相伴一生

(2012-03-17 23:33:50)
标签:

少儿

上海

心理问题

心理疾病

心理咨询师

杂谈

    1984年,十五岁的我在书店里买了一本中等师范心理学教材,开始了我个人的心理学之路。刚开始学习时,周围世界和周围的人一下子变了个样,感觉我自己,还有周围每个人都有心理问题。呵呵,我仿佛能看到一些读者会心的微笑了,几乎每个心理学爱好者都有这个体会。不学不知道,一学吓一跳!不过,接下来的体会可能很多朋友就没有了。二十二年下来,笔者至今仍然认为,世上每个人都有心理问题,但却不再觉得这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有心理问题又怎  么样呢?不要说心理问题,生理问题不也一样?据说“十男九痔”,大家还不是活得好好的?
        并不是22年间我又读了什么可以改变自己观点的心理学书籍,而是生活经验本身教育了我:许多当初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后来并没有什么恶果,至少用一般的社会标准是如此。笔者当年有一位大学同学,来自城市贫民区。由于家庭居住环境明显比同学差上一等,导致高度自卑,而其表现就是“嘴巴臭”,说话很难听。他这个不良人格问题大家都看在眼里。因为当时大家都在学心理学,有的同学就直接说,某某这种表现是典型的“自卑补偿”。现在这位同学在上海做房地产,就物质财富数量而言应该是我们班同学里的前三名。偶尔和他交往,发现他还是那个老毛病。以后或许他还会遇到什么心理问题,但他不生活得好好的吗?还有一位重点高中的女教师。她是本校的业务骨干。即使你看不到她的工作业绩单,只是看过她的外貌、气质,就感觉这是一位典型的女强人,精明能干。不会有人猜到,她在十二岁时曾经被强奸过,曾经有过严重的精神创伤!
     笔者有一个学生,毕业以后成了家。她曾有一阵子情绪很低落。我觉得她患了明显的抑郁症。为了帮助她,便带她去了一家心理卫生医院———不是心理咨询室,是挂国家正规医院牌照的!门诊时她按医生要求填了一通量表,最后确诊为抑郁症。医生二话不说就让她入院。
   其实,即使看看她的穿戴,就知道她没有住院的钱。她也再没去过心理医院。不久,她的抑郁症就自愈了。原因很简单。以前她的老公在外面做生意,自己天天闷在家里,情绪无法释放。后来她老公开了一家网吧,由她负责打理。不仅天天有事做,还可以通过网络结识许多朋友,情绪问题自然就没有了。如果说,这些例子都算不上怵目惊心的话,下面这个例子彻底改变了我对心理问题的看法。笔者曾经在某家私企打工。那里有一位中年女性高管,丈夫在某国企当厂长。某天,一个下岗工人突然闯去那家工厂,刺死了她老公!当时,双方企业做了“危机处理”。他们在向女高管说明真相前,先把她送到医院,做好抢救准备。当她得知丈夫已经亡故时,第一个反应就是“否认机制”。接下来的表现完全可以用“悲痛欲绝”、”痛不欲生”来形容。在现场的我深受感染。我当时估计,她已经精神崩溃了,没有一年半载缓不过来。  但是只过了一周,她就在同事陪同下来到单位,感谢大家的关心。两周以后她正式上班。一个月以后她就可以半开玩笑地对我们说,她妈妈正在给她找男朋友,很烦人哦。这些例子积累得多了,终于使我意识到,即使对于看似神秘的心理疾病,人类也自有强大的免疫机制和自愈机制!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
    甚至不仅如此,去问问那些成功人士吧,难道他们之所以事业有成,是因为以前没有受到过任何精神创伤吗?恐怕正好相反吧。我很欣赏阿里巴巴总裁马云的一句话:男人是委屈出来的!或许这才是成功人士共同的经历。道家有一个说法:大病是成仙的要件。人只有大灾大病,才能大彻大悟。俗语也有“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或者“吃遍苦中苦,方做人上人”之类的说法。这些俗语档次可能不那么高,但是话糙理不糙。然而,为什么心理咨询业的主流观点却与这些常识完全背道而驰呢?心理咨询业者认为,任何一个心理问题都很严重,都必须要得到解决。他们在提倡一种毫无痛苦、永远幸福的内心世界。这种心理状态只有一个地方能够得到:末日审判以后,如果你有幸上了天堂,你会在那里获得永远的幸福。
     即使我们在尘世就能得到这种心情,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如果只是想趋乐避苦,我们不妨打开人的大脑,用电极刺激他的快感中枢,那比什么心理治疗术都更简单、更直接。在第一章里,笔者介绍了宗教和心理学的关系。其中就谈到,宗教比目前心理咨询业更高明的地方,在于它总是着眼于人的整体问题,而心理咨询师只能就事论事,只能看到片断的心理活动。为什么会这样,难道没有高明的咨询师吗?原因在于咨询师的实践环境。心理咨询师只是在心理咨询室里接触心理问题。人们花了钱就是去“倒垃圾”的,就是要表现自己的悲哀与不幸。难道还要特意去心理咨询师那里表现自己正常的、健康的、振作的一面吗?
   久而久之,在终日不停的诉苦声中,心理咨询业者就形成了上述观点。而我则是在心理咨询室之外来看待心理问题。是从当事人的事件流、行动流中观察他的具体表现。我知道他整个人是怎么样的,他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我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去理解那些小问题。我们都应该以整体人格、以整体的生活环境,甚至以一生的整体过程当坐标,来看待当前具体的心理问题,看待它的产生、发展和结束,或者看待它对当事人今后生活的影响。这才是根本的不同!角度的不同。当全社会都不注重心理疾病问题时,宣传中对心理疾病的危害夸大一些,作一些高度强调是应该的。然而,今天事情已经走向了它的反面。过度渲染心理疾病的恐怖至少诱发了两个新问题。一是强化了某些人的完美倾向。以前他们只是渴望身体完美,事业完美,现在多了一条,要求自己的心理状态也绝对完美,等于多了一个精神负担。二是导致了一大批人患“心理疑病症”。我在这个词上加了引号,因为它是我发明的,还不是标准的诊断术语。疑病症一直都有。但以前人们只是怀疑自己患了什么生理疾病,可以叫做“生理疑病症”。现在已经有不少人在怀疑自己是否患了心理疾病,稍有感情波动就给自己挂牌、戴帽,称自己为某某症患者。对于一些不负责任的心理咨询师来说,这是一笔大生意。什么?你觉得自己有心理疾病?那当然是有了,快来咨询吧!
   不然的话,什么什么样的危险在等着你…… “但愿世间人无病,哪怕架上药生尘。”有这种情怀的人毕竟是少数。北京青少年心理与法律咨询中心主任宗春山是法学专业出身,以法律工作为职业。他曾经在一次讲座中说到:“(谁)也不要觉得自己没有犯罪的可能,我就不敢说我这辈子一定不会犯罪,我们每个人都在细菌中生活,也都是带菌者,随时有可能,也许是一念之差,就犯了罪。”我想,这种心态也是一个心理学工作者应该拥有的。我们既然每个人都生活在内外不平衡中,那就随时有可能发展成心理疾病。至于我本人,早就做好准备去和心理疾病相伴一生了。从普通的强迫思维,到痛苦的自杀意念,它们都有可能降临在我头上。今后我可能会遇到极大的事业挫折,年老以后可能会因为子女不在身边而患老年抑郁症。凡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心理疾病,将来都有可能发生在我身上。但它们根本不可怕。什么时候来就来吧。来者不拒,去者不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