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仇亲期”的心理干预
(2011-12-14 23:25:47)
标签:
少儿中国心理特点自我意识身教重于言教青少年杂谈 |
(1)当子女向你谈他感兴趣的问题时,要集中注意力听,不要似听非听,或者一面做事一面听,如果正在做十分紧急的事,不妨跟子女打个招呼,以便子女能谅解。
(2)即使一开始就不同意子女的意见,也要耐心听完,充分了解他们的看法,要以交换意见的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后,不要唠叨说教而不考虑子女的意见。
(3)用尊重的语气而不是教训的语气发言。尊重子女会使子女尊重自己,教训常常带来反感和对立,只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4)父母要正视孩子自我意识的增长和认识能力的提高,指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所处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明确指出他们自身尚存的幼稚性、依赖性和认识上的片面性。 (5)家里的事也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如果他的意见合理或和大人的意见一致,就以他的意见作出决定,这样可以增加他的“参政(家政)感”和责任感,从而增加家庭的协调。
(1)自己要做出好榜样。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
如果自己要抽烟,就无法说服孩子不抽烟。青少年一般都是根据别人的行为而不是根据言词来学习和评价别人的,当然也包括评价自己的父母在内。
(2)对子女做的事不要每件都去指手划脚,许多事都可以放手让他去独立进行。但父母也应当经常关心他们,即使放手的事也应让他们知道是怎样做的。对需要干预的事应采取适度的形式,如采取激烈的形式就易于产生隔阂或加深隔阂。
(3)尊重孩子的“隐私权”。中国的传统是对别人的隐私不大尊重,对小孩的隐私更不尊重。因此常常出现父母拆子女的信件,看子女的日记等情况。这些情况有时会引起子女的情绪对立。父母应该用关心和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们。
(4)对任何事都要保持冷静,避免做出过分的反应。青少年时期是容易犯错误的时期,要尽量指导孩子少犯错误,但不能要求不犯错误。如果要求过高,就容易反应过分。即使是一次偶然的过火行为,也容易在感情上留下长期的裂痕。
前一篇:[转载]世界各地智商分数
后一篇:自我意象的含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