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家交往案例分析|圆成心理咨询
(2011-11-11 23:52:39)
标签:
太原
人际冲突
亲和动机
社会动机
性冲突
杂谈
|
|
刘某,20岁,男,大学二年级学生,性格非常外向,喜欢打篮球,球技高超,但总是与队员发生冲突,有时甚至愤怒得用球去打队员,讲话不注意场合,喜欢用命令的口气跟人说话。在寝室经常为小事与同学争执与吵闹,与老师关系也不好,喜欢跟老师对着干,大家都怕他,躲着他,人际关系极不协调。
【太原心理咨询师分析】
刘同学的症状属于人际冲突。人际冲突是以认知失调、性情不融洽和对抗为特征的人际障碍。同学们在学校里共同学习、生活,相互之间难免发生矛盾,当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时,便有可能互不相容,相互排斥,以冲突形式出现。大学学生的人际交往是形形色色的,冲突的内容也各不相同,造成冲突的原因更是多种多样。
如果从冲突的形式看,人际交往包括激情性冲突和非激情性冲突。激情性冲突是以粗暴的态度发生正面冲突,就像与同学怒目相视,出言不逊,有时甚至拳脚相加,相互斗殴。非激情性冲突则是以忽视的态度与人对抗,看不惯他人便嗤之以鼻,不理不睬,不愿与其为伍。
影响人际冲突的因素极其复杂,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如处事态度、知识经验、不良隋绪、情感和交往风格等。
太原圆成心理咨询师建议:
要想超越人际冲突,可以遵循以下建议:
(1)确立正确的交往动机。亲和动机、亲社会动机和侵犯动机是三类主要的交往动机。前两者是积极的,亲和动机是指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能够通过交往而归属到学校的一定群体里去,能够与其他同学和谐相处。如果缺乏亲和动机,就有可能使自己远离他人,产生严重的孤独感,经常与他人格格不入。亲社会动机是在交往中希望自己有益于他人的动机。而侵犯动机是在交往中有意危害他人利益的动机。这种交往动机必将引起他人的反感,从而导致人际冲突。因此,在交往中必须消除此类动机,建立亲和动机和亲社会动机。
(2)相互理解,沟通顺畅。人与人之间相处主要是信息交流过程。无论是学生之间的冲突,还是学生与老师、领导之间的冲突,都需要沟通,要有“三颗心”—一爱心、诚心和耐心。一是要有爱心,同学之间要相互关心,相互爱护。
二是要有诚心,有意见分歧,要真诚地与对方交换看法,耐心地向对方了解详情并向对方解释事情的原委,即使自己认为错在对方,也要豁达大度,心怀坦荡。
三是要有耐心,要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与别人平等交往,在沟通中也要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勿损于人”的原则。不能将自己的意见和欲望强加于人,也不能企望通过损害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3)特点相似、互补。社会经历和态度的相似是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要努力寻找与他人在经历、居住地域、知识经验、价值观念、兴趣爱好、性格特长等方面的相似之处,使同学之间有共同的感兴趣的活动,呆在一起时有共同的话题。而在双方负有共同使命的稳定关系中,需要的互补能使双方更具吸引力。如工作上的搭档,项目中的伙伴,都需要在性格上、角色分配和作用上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建立心理的和谐,相得益彰。
(4)注意分寸,把握好度。朋友之问的交往,有时难免“随便”,可是过于随便的交往,有时反而有可能带来麻烦,甚至冲突。有的同学因为是朋友,就随便越位,如随便占有朋友的物品,未经许可就吃朋友的东西。对于这种越位,首先要尊重友谊,不要因为偶尔的不尊重越位而与朋友绝交。尽量避免“正面冲突”,可以以迂回曲折的方式婉拒朋友无意中的不尊重。同时,对于连朋友也不能越位的东西可以仔细考虑收藏好,以免发生不必要的冲突。另外,朋友之间的请客要求,要量力而行,不能打肿脸充胖子。可以向朋友直言自己的家庭情况,朋友通常不会强求满足,更不会视你为小气。而且一次婉拒后,以后不可能再发生类似的情况。
(5)保持交往的适当距离。人在交往中会通过无意识动作泄露自己的内心感受,即所谓的“人体语言”,又称“体势语”,需要保持适当的交往空间。据爱德华·霍尔研究,第一种是亲密距离带,交往双方保持在0.5米以内,意味着在交往的过程中有身体的直接接触,如拉着手一起交谈。这时,交往者的热量、声音、气味和呼吸等感觉输入过程无一例外地融人交往过程,表明双方的交往是亲密的。第二种是人际距离带,保持的交往距离是0.5~1.25米,这是平时与普通朋友和同事、同学的交往中常用的距离带。第三是社会距离带,保持的距离是
1.25。
3.5米,主要出现在社会性交往中,如老师与同学在课堂上课的交往。第四是公共距离带,保持距离为3.5~7.5米,如学生在会堂里听老师作讲演。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