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阅读 共享快乐 ——《小猪唏哩呼噜》阅读交流课反思
(2013-05-17 12:36:39)
标签:
班级读书交流会 |
分类: 教学反思 |
今年学校开展了一个有关经典阅读方面的大课题,因此要求每个语文教师开设一堂课外阅读课——课前导读课或是课后交流课。像这样的阅读课,如今在一些城镇学校可以说是搞得轰轰烈烈,有模有样。而对于我们这些农村的学校来说,却只在门外徘徊,或是才刚迈进这个门槛而已。
作为一个已教了十几年,并不算年轻的我来说,虽然也在其他学校听过这样的导读课和交流课,但对于如何上这样的课,也纯属一个“门外汉”。
三、四月份,我带着全班的孩子读了一本《小猪唏哩呼噜》。这本书是我们一年级的孩子必读的书目。因此,我便打算上一堂《小猪唏哩呼噜》交流课。虽然此次开课并不是什么展示课,也不算什么公开课,而只是一堂探讨的家常课,但我丝毫也不敢马虎。从上网搜集教学设计到设计教学方案,从下载课件到整合制作课件,足足花了一个星期。
一切准备就绪,但心里仍很担心。在这样的交流课上,一年级的孩子能说得出来吗?他们会胡言乱语吗?他们会哑口无言吗?
今天的最后一节课,带着一种担心和不安,开始了我们的读书交流课。课上,我直接从书名导入课堂,然后通过提问:这本书的主人公为什么叫“唏哩呼噜”?他原来叫什么名字?唏哩呼噜这个名字是谁给他取的呢?让学生说一说小猪唏哩呼噜这个名字的由来。这一环节,我们班的余朵朵能把马小姐取笑小猪一家吃饭很响,小猪的爸爸妈妈和十一个姐姐都不好意思地停了下来,而小猪却吃得更起劲的情节复述下来,真让我刮目相看。
接着我带着全班的孩子通过朗读的方式回顾了整本书中的故事的名字。然后,我采用小组比赛的形式,通过小组轮流答和抢答教师出的考题以及小组之间的互问互难,让学生回忆了书中故事的内容。孩子们在这一环节对答如流,可以看得出书中的故事内容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书中的主人公小猪唏哩呼噜又给孩子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在这个问题的牵引下,我把孩子从故事内容的交流引向了故事人物的交流。对于小猪这一人物性格的交流,是我上课之前最担心的一个环节。他们能说得出说得清唏哩呼噜的性格特点吗?可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课堂上,从孩子们的嘴里蹦出的一个个新鲜、生动的词:勇敢、勤劳、可爱、善良、聪明、孝顺,是那么贴切、恰当。不仅如此,他们还通过一个个小故事,一件件小事情,说出了唏哩呼噜这些性格特征的具体表现。看来,小猪唏哩呼噜的形象已经走进了孩子们的心里。
除了小猪唏哩呼噜,还有很多人物,比如猪太太、花花、狐狸先生、马小姐、马太太等等,这些虽不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但也是故事中的重要人物。故事中因为有了他们而更加生动、有趣、丰满。于是在课堂上我设计了一个“猜一猜”的环节,出示故事中描写人物的句子,让孩子猜一猜句子中描写的是谁,并说一说你喜欢谁或不喜欢谁,说出理由。孩子们在“猜一猜”中认识了书中更多的人物形象,在“说一说”中分辨出故事人物的好坏。
我们能读到这样有趣的故事,那得感谢谁呢?当然是书的作者了。在最后一个环节,我向孩子们介绍了书的作者孙幼军爷爷。孙幼军一生从事童话创作,获得了很多的奖项。他写了很多童话作品,除了《小猪唏哩呼噜》,还有《大个子老鼠小个子猫》,《小布头奇遇记》、《唏哩呼噜和他的弟弟》等等。今天我们上的是《小猪唏哩呼噜》的交流课,但目的并不是让孩子只认识小猪唏哩呼噜,而是让我们的孩子读更多更多的童话书。所以在课堂上向孩子们推荐一些适合孩子们读的好作品也是很有必要的。
上这样的阅读交流课,对我来说是“赶鸭子上轿头一回”。不管上得如何,顺利地完成了这堂阅读交流课,心中的石头也算落了地。一个多月来,我带着班上的孩子们一起读《小猪唏哩呼噜》,共同讨论交流小猪唏哩呼噜。孩子们在这样的大声朗读声中,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实现了与人物心灵的沟通、情感的碰撞。孩子们的阅读积累也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得以实现。更重要的是,教师轻松惬意、随心所欲的朗读,能把孩子带到更为享受的境地。薛瑞萍在书中写道:孩子能在教师热爱朗读的班级里读书,真是享福。所以教师常在教室里读好书给孩子听,真是积德行善的,悲智双运的方便之举。那就让我们一起多做一些这样的积德行善的好事吧,为别人的孩子,也为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