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周一首好儿歌】NO.61   池塘

(2015-06-15 17:16:22)
标签:

儿歌


荷叶边,青蛙跳,

噗通——跳!噗通——跳!

荷叶上,水珠摇,

            咕噜咕噜摇,

             咕噜咕噜摇。

 

http://s2/mw690/001NSQWvgy6T5nSYBJ7e1&690  池塘" TITLE="【一周一首好儿歌】NO.61   池塘" />


选自:《幸福的种子》中班下学期《青蛙扑通跳》  文:李紫蓉  图:林小杯,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诗歌解读】

池塘,似乎与夏天有着一根天然的生命纽带。当看到这个字眼时,不禁会让人联想到这样的一幅画面:炎热的夏日午后,凉凉的微风,绿色的田田荷叶随风摇曳,荷叶中央,在阳光的照射下,那清晨留下的露珠闪烁着晶莹的亮光,鱼儿在水面下自由地游来游去,不知躲在何处的青蛙不时发出呱呱的叫声,显得空寂而遥远,让人昏昏欲睡……

 

然而,《池塘》这首诗歌,不仅营造了一幅截然不同的池塘景象,而且用简简单单的六个字“荷叶边,青蛙跳”,几乎瞬间便为读者拉开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池塘帷幕。更为精彩的还在后面,因青蛙这一“跳”,池塘里发出了“噗通”、“噗通”的声音,使得原本平静的池面水波荡漾,池塘里的荷叶也开始随“水”摇摆,荷叶上,那或者是清晨留下的露珠,或者是雨后留下的水珠,也随着荷叶摇来摇去,似乎我们都听见了那可爱的“咕噜咕噜”的声音。青蛙的一“跳”就像投在平静湖面上的一颗石子,荡漾起一圈圈的涟漪,而且诗歌中的两声“噗通”表明不止一只青蛙,池塘的热闹也就可想而知了。关键是,诗歌中的象声词“噗通”和“咕噜”,给予了读者超过视觉印象的体验,我们似乎不仅看到了一个热闹的池塘,而且还听见了池塘里发出的大大小小的声音,就像一部池塘交响曲。这首诗歌之精妙有趣足可以见!

 

此外,画者林小杯呈现的图画也有一番奇思妙想,她并没有呈现一个生机盎然,满是荷叶的池塘,而是用少有的几株荷叶,有些耷拉脑袋的褐色莲蓬,塑造了一个似乎有些萧条的池塘,正好与活泼的青蛙,“调皮的”水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突出了主体,又用对比的手法将池塘的热闹展现得一览无余!不愧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二者的结合用心又是何其独到呢!

 

【教学策略】

对于幼儿的学习来说,已有经验是幼儿建构新经验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幼儿学习《池塘》时,如果幼儿对于“池塘”这样一种场景有经验,会更有助于幼儿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因为无论是小河还是大海,都很难借用诗歌中的主体形成热闹的景象!

 

关注诗歌的语言特点,诗歌的语言通常凝练优美,在整首《池塘》中,看起来似乎被分成了两段“荷叶边,青蛙跳,噗通跳,噗通跳”和“荷叶上,水珠摇,咕噜咕噜摇,咕噜咕噜摇”,但稍加留意会注意到二者之间存在紧密的因果联系。因此,可以与幼儿讨论“青蛙跳进池塘以后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青蛙跳进池塘以后,荷叶上的水珠会摇呢?”根据上述的诗歌解读,我们也会发现,象声词对于幼儿感受诗歌热闹的意境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诗歌很注重想象,老师也不妨问问孩子“青蛙跳进水里会发出什么声音呢?”“荷叶上的水珠摇来摇去又会发出什么声音呢?”以此,鼓励幼儿的自由想象。当然,在幼儿想象的同时,也需要充分发挥图画的作用,帮助孩子想象诗歌营造的场景,尤其是不同画面主体之间的关系。

 

老师读诗的声音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认为池塘是热闹的、活泼的,或者是热闹而活泼的,那就要思考如何让孩子从老师的声音中感受了。最后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是,是否每一首诗歌教学的最后环节都需要孩子朗诵呢?不朗诵可以吗?是否每一首诗歌都需要进行集体教学呢?无论如何,保证孩子在诗歌学习中的完整性以及审美体验,让诗对于儿童来说是“兴发”,而非“成人要求”,才是思考诗歌教学的最终归宿

 

                                                                       解读者:叶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