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与解读:中医与现代
(2011-01-21 12:32:15)
记得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曾经梦想着用拼音取代汉字,以求彻底地用现代取代传统,将文化革命进行到底。可惜最终事与愿违,直到今天拼音也没能彻底取代方块字,在电脑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汉字反而在字母文字横行天下之时不断表现出意想不到的优势,令时人不得不刮目相看。
中医现代化的问题和汉字现代化的问题一样,并不是简单的简化与变化的问题,而是一个传承与使用的问题,就像汉字虽可以用拼音来标示读音,但不能用拼音代替汉字本身一样。一切存在于现代的事物都必然面临这样的问题,实际上存在于现代本身就是现代化的表现,而不一定非要改头换面不可。就像水的存在,千古不易,难道现代的水与古代的水会有什么传统与现代的区别吗?要说区别,或许可能就是多了一点污染而已吧!
其实所谓的现代化不过是一个解读方式的问题,声随世转,用拼音标示读音,没问题;用英文翻译汉文,没问题。但想用英文取代汉文就出问题了,床前明月光就不存在了,红楼梦也不存在了。
有时候要想真正理解文字的本意,只靠翻译是不行的,必须要学会这种文字并且亲身进入这种文字的语境才行,不然就只能捕风捉影道听途说张冠李戴以讹传讹了。
要学明白中医,就要学好阐述中医理论的经典,要学好经典,就要掌握中医的思维与语言,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并不需要反复论证。试图用西医理论解释中医,就像试图用英文解释唐诗的意境、用油画的技法分析水墨画的格调一样,即使滔滔不绝,绘声绘色,在真正的行家听来也必然是驴唇不对马嘴的。
汉字与中医
文以载道,文字本身就是符号,汉字作为一种文字符号,当然具备这样的功能。汉字不同于其他语系的最大特点是六书,也就是具有六种造字方法。六书首先是象形,不同于西方语系的只是声音符号。比如水火二字在小篆中,火是焰上之势,水是流动之势,这属于文字学范畴。在音火为徵音,水为羽音,这属于音韵学范畴。在意水火为五行之一,火曰炎上,水曰润下;水之气寒,火之气热;冬盛于水,夏盛于火;这些属于训诂学范畴。这在过去都属于小学的范畴,是读书进道的基础。这些都不是换成一个数字符号可以取代的。当然,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水火同样可以用数字来表示。但是,天地阴阳,不以数推以象之谓,如果完全抽象,就不是中医学了,更不是东方思维了。
汉字可以表述西方的东西,而且可能表述的更好,英语却无法表述东方的东西,如中医所讲的气与神,英语就无法表述。所以动辄东方神秘主义,其实无所谓神秘,只是他们无法理解而已。这就是汉语作为语言的优越性。
文字虽能概括与反映客观事物,但也不能忽略文字对客观事物的歪曲与遮蔽。一种语言是一种思维方式的产物,这种思维方式所忽略的客观事物,必然无法被其语言所表述、概括和反映。禅宗不立文字的原因,就是因为文字本身也能遮蔽自性的直觉,这种遮蔽作用在两种文字的转化之中无疑会更加明显,尤其是在产生于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之下的毫无通约性可言的医学之间。
说的越多,离得越远。禅家所谓狮子扑人,韩卢趁块是也。因指可以见月,但不可执月为指。语言亦有显秘之分,象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秘语皆无意义,有意义者非秘语。老子云大音希声,白石老人有印文“学心听”,此庶近之,然恐非西方思维可解也。
中西医的区别
历史地看,中西医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有着本质的不同,这种差异导致了这两种医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根本性区别。
中医理论是从人对自身乃至宇宙万物的生命及其能量流动的深刻体验出发的,中医治病的原理就是调整人身的能量动态使之归于平衡的常态,中医的一切理论都是围绕这种能量状态的消长变化展开的,理法方药莫不如此。如果偏离了这种观察思考的角度,处方用药必将变得毫无方向。所以中医学是以理论为第一要义的,经验只是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的积累。离开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即使用中药治病,也只能是简单的经验医学,不能归入中医纯粹的辨证施治体系了。
西医是随着解剖学与化学的发展产生并发展起来的,由于起点远离了直接的生命体验,导致了其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机械主义倾向。一般来说,西医是把人体当作一部机器对待的,西医的治疗方法除了作用于诸大系统的内科化学疗法外,外科的方法更像是木匠或裁缝工作。这样就忽略了作为一个生命体的个人的生命力的能量存在状态,及其作用于人的直接或即发性病理状态。由于其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局限,导致了西医治疗学体系的重大缺陷——无法正确诊断能量状态的非常态客观存在。常见的现实如:病人能够很明显地感觉得到自身的某种不适症状,但经过西医病理检查,却被告知没有病,于是,对于病人来说很现实的客观症状就被歪曲成了一种主观错觉。还有诸如手术后病人已经死亡,却得出了手术非常成功的荒谬结论,等等。
这些现象从本质上来说都是由于其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先天缺陷造成的,中医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客观实在性与可验证性,证实了中医理论针对疾病治疗的正确性的同时,也从客观上弥补了西医方法论上的这种先天不足。可惜绝大多数自以为很了解西医很相信科学的明白人并不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他们熟视无睹或有意回避其局限性,科学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图腾为一种拜物教似的迷信。
中医治病是以十全(100%)为最终目的的,但由于客观因素的局限,能够达到十全的上工寥寥无几。西医是以十全六七(60%-70%)为目的的,只要整体上达到这样的有效率就算成功。
中医自古就是以个体行医的,治疗对象也是个体,不会等到凑全人数才开始治疗。西医是以群体行医,治疗是分组进行的,实际上同时是在拿患者作实验。中医的标准是上工,真正达标的医生很少。西医是以下工为标准,只要能够与整体相应就算合格。
中医是在进行治疗,西医是在进行实验。因为大多数中医不能真正代表中医,所以中西医之间其实一直没有机会进行真正的整体比较。个案相比,西医明显不敌,治疗结果相差悬殊。整体对比,中医又似乎处于劣势,统计结果无法验证。
从经营上看,中医是个体经营,西医是集体经营。中医是小农生产方式,西医是工业生产方式。两者的结果表现在规模与效果上(如所造成的污染)存在差异,两种结果的区别在于,前种方式更能够对作为个体的患者有利,后种方式更能够对作为集体的医生有利。所以,从治疗的效果看,中医是胜利者,而从经营的结果上看,西医是胜利者。其区别的本质表现在目的性上,一个是以服务为根本目的,一个是以盈利为根本目的。一个是福利性质的,一个是商业性质的(至少目前在国内是这样表现的)。
但这些其实还不是最根本的区别,二者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真正能代表两种医学的治疗结果(权威的水平)的疗效的性质,即标本的差别,也即预后的情况。是真正的治愈了,还是只是掩盖一时,比如激素的短期效果与后期副作用。这种区别才是两种医学理论所指导下的医学实践的本质区别,而不是人为造成的错误之间的区别。
注:所谓权威的水平,指的是医术,而非资格或资历。当然,作为整体运作的西医之间的个体差异是不大的,就像机器的零部件一样,只存在合格与不合格的差别,是不太分别精品和次品的。
中西医如何汇通?
一些思想开明人士,始终希望中西两种医学能够结合起来,相互取长补短,这听起来当然是个很好的想法,但几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想要结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定要找到新的更加合理的契合点才行,不然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欲速不达。
可这个契合点究竟在哪里呢?窃以为西医对解剖细节与微观结构的探索,可以作为对中医诊断学的补充,西医的一些诊断方法(除切片、骨穿之类对身体形成伤害的)对中医诊断成形疾病的病位及规模具有指导意义。这应该是很多西医人士乐于接受的认识。
但目前双方还是只能互相借鉴,无法深入结合,因为在群体认识不能做到公平中正的前提下,这种结合只能是以一方对另一方的吞并或消灭为结果的,而不可能是相得益彰的相互补充。这是当前以势论成败的群体思维定势决定的,在远未达到认识能力集体启蒙的今天,搞这种汇通是很危险的,因为人类有可能在蒙昧状态中扼杀了真正能够将人类带出灾难困境的文化类型,这不只是中医面临的问题,一切东方的人类传统文化都面临着这种处境。
至于将来如何结合,窃以为首先要分清主次,各就其位,切忌越俎代庖。中医可以在认识论与方法论上提供理论基础。西医可以在解剖学与检验学方面补充中医诊断的不足,以及在外科手术方面发挥自己的长处。至于产生于化学方法的西医药物学就完全可以由应用自然药物的中药学所取代了。
结合的结果竟然是以中医统领西医,这恐怕是科学主义者们所不能接受的,但医学是以治疗疾病为最终目的的,如果那些依赖于其他学科的治疗方法远远落后于真正可以推广成熟的自然医学的疗效,那时候科学这杆大旗恐怕对他们也起不到什么保护作用了。
这是历史的必然,因为中医自古以来就有这样的疗效,目前中医整体疗效的不尽如人意是中医教育侧重以西医理论指导中医,现实医疗体制下的大部分中医不能正确运用传统中医理论诊断治疗的结果。中医目前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提高中医从业者的整体治疗水平,将那些打着中医旗号的不学无术的骗子以及思维不适合学习这种医学理论的学术异己清除出中医的队伍,使中医在整体纯洁的基础上发展壮大起来。
中西医能否结合?
中医是在气的层次上研究病情,最高境界是“不治已病治未病”,重在调节生命的功能。西医是在物的基础上研究病情,最高境界是干预物质构成的秩序,重在修复器官的结构。中医属形上的医学,是以重道理;西医属形下的医学,是以重器质。上下相形,实无轻重。
然种子之所以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者,以其内蕴生气也,不识此气而但观其形,不免流于形下,与隐形存在相失。此西医所以于内科疾病不能查明病因之故耶?而中医于形器已坏之身体损伤殊无良策,此亦于形迹未能穷理尽性之过欤?
两种医学各有所长,亦各有局限,是以应并行不悖,相得益彰。可以互相补充,不能互相取代;可以互相借鉴,不应互相攻讦。宜扬长避短,取长补短,相互补充,兼容并蓄。忌以长攻短,恃长护短,如同寇仇,互相轻视。
然欲结合,先当平等,科学自然,相互节制,不可先存此轻彼重此是彼非之成见。当一切以事实为依据,以最好疗效检验理论是否正确,据此明辨是非改正错误,统一理论,消灭分歧。一切以临床效果(当以患者感受为主,不可执着客观指标,如以驼背为病态,强为拉直,驼背则直矣,而人则死矣,是治病之道耶?)为判断标准,一切以患者利益为最高准则,果能如是则中西结合为必然之事也。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