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伤寒论研究述略
(2010-01-31 20:16:28)
标签:
杂谈 |
一、《伤寒论》学术理论研究
1.对《伤寒论》学术渊源、版本的认识
2.对《伤寒论》原文的探讨
2.1 关于发热恶寒的顺序
2.2 关于太阴病
2.3关于94条原文是并病
3.对三阴三阳的认识
4.对合病、并病的认识
二、《伤寒论》临床运用研究
1.腹诊的临床运用
(1)腹诊的目的[7]
(2)腹证的临床意义
2、方药临床运用
(1)小柴胡汤的运用
①肝胆疾病[9]
②对肝癌的预防及治疗
③对艾滋病的预防和治疗
④其他疾病
(2)柴胡汤类方的运用[10]
①柴胡桂枝汤治疗癫痫
②柴苓汤(小柴胡汤合五苓散)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
③柴朴汤(小柴胡汤合平胃散)治疗肝郁型喘息及神经官能症。
④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精神分裂症、抑郁症。
(3)芍药甘草汤的运用[11]
(4)五苓散类方的运用[12]
①五苓散:治疗感冒、流感、胃扩张、胃驰缓、胃下垂、肾病、尿毒症、心源性水肿、美尼尔氏病等
②苓桂术甘汤:治疗神经官能症、结膜炎、角膜炎、视神经炎、心脏瓣膜病、慢性肾炎、肾病、美尼尔病、高血压等。
3、方药运用特色[13]
(1)注重汤(方)证关系研究
药物群(方剂)与症候群(证)相对应,这就是方证相对,证的客观化是方剂有效性指标客观化的前提。如日本学者认为“口渴、小便不利”五苓散证的实质是伤津失水与水液内蓄的复杂病理并存,运用五苓散治疗小儿中毒性消化不良,急性小肠腹泻,不输液也可获得良效。
(2)注重腹证与方剂对应
把腹诊和处方用药直接联系起来,也是日本汉方特色之一。如腹诊见有“胸胁苦满”,当用小柴胡汤,若病情加重,出现心下急,则用大柴胡汤,仅见胸胁部满,脐上心下有轻度膨满感则用柴胡桂枝汤,日本很多方书都附有腹证图解。
(3)注重体质与方剂运用关系
包括以体质类型作为选方的依据,及使用经方用于体质的治疗和预防。如山田胤光的《中医百病治疗》包括50多种病,每病之下均有“依体质、症状分类的药方”一项。治疗虚弱体质或腺病性质病人的胸胁苦满,用小柴胡汤除消除原症状,同时可改善体质,预防感冒、扁桃体炎、中耳炎、支气管炎等疾病发生。
(4)据药理信息拓展运用领域
通过复方药理研究,探讨其新用途,如根据小柴胡汤能抑制变态反应性炎症药理作用,将其用于治疗小儿特发性皮炎。
(5)沿用原方,剂量轻,规范化
日本汉医处方、组方精简,多沿用仲景原方,较少加减化裁,若有兼夹证,也多用“合方”或原方增减1-2味药。用药量轻,为我们常用量之1/3~1/4,有的仅十几分之一,且多数仲景方药制成颗粒化剂型,使用方便,节省药源。
(6)汉方西药并用,探讨协同作用
日本除单独使用仲景方外,采用汉方西药结合使用渐趋增多。如柴苓汤与糖皮质激素合用,能使后者副作用减轻,并使其用量减少,甚至摆脱它的依赖,其药理研究也支持这种观点。柴苓汤被作为类固醇的辅助剂而使用。
三、《伤寒论》实验研究
1、腹诊的现代研究[14]
①关于瘀血腹诊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桃核承气汤等十个活血化瘀方剂条文中,均有下腹部异常的记载,故日本学者认为诊断瘀血必须依靠腹证。
寺泽捷年在1986年的日本第5次瘀血综合科学研究会提出的《国际瘀血证诊断标准试行方案》中将瘀血腹证列为必备诊断项目。
胜田正泰通过反复验证,确立了瘀血压痛点。认为左天枢部位的抵抗或所谓瘀血场面,其实质是以肝脏及相关的脏器为中心,出现的体液循环和代谢障碍的症候群。小川新经过近3万余人的检查,认为具有瘀血腹证的患者多有腰椎、骨盆的骨改变。
赤丸敏行等用热象图及超声波检查瘀血腹证,发现少腹急结患者的左髂窝附近压痛部位,体表温度低,皮下脂肪组织的层次排列紊乱,随着服用桂枝茯苓丸压痛缓解后,低温影象也消失。另外研究结果显示,少腹急结患者,静脉血氧分压低下,血栓弹力图呈凝固亢进状态,肝促凝血酶原激酶升高。植本深等用末梢血流量变动光谱对骨盆郁血综合证进行探讨时发现,该病患者呈现1/f2的褐噪声波型显示流体力学中的郁滞,反映该患者微小血管狭窄,血液粘度增大,红细胞变形能力低下。
②胸胁苦满的探讨
胸胁苦满是腹诊的重要内容,包括两种:真性胸胁苦满──真皮,结缔组织的浆液性炎症,为全身性间叶系统炎症的部分表现;假性胸胁苦满──腹肌紧张,是与精神、神经相关联的症状。关于胸胁苦满的体征,检查方法及诊断标准,日本学者都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实验研究方面,有地滋运用大量抗原肝内注射,诱发慢性炎症造模,将佐剂关节炎注射酶蛋白的抗原发生的结缔组织增生症候群,看做是胸胁苦满,并投与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显示了明显抑制作用。
以四氯化碳造成家兔肝损伤,可见胸胁苦满部位呈低电阻状态及纤维样变性,毛细血管破裂等浆液性炎症的初期变化,并可见局部皮肤、皮下结缔组织呈增厚、浮肿和轻度硬结样改变。说明弥漫性肝炎和膈肌炎症时皆可出现胸胁苦满,其基本病理为结缔组织炎。
有地滋还认为,胸胁苦满是间叶系统的免疫性炎症,是机体的一种反应。当患者抵抗力减退时胸胁苦满也随之消失。
③腹证与影象诊断的相关性
近年来日本学者探讨了腹诊与胃肠X线造影所见的相关性,力图通过消化道形态、机能和粘膜变化探索腹诊的客观性。
山本树等对95例患者腹诊后立即进行胃十二指肠造影检查,结果提示,腹力虚者,胃角呈低位,十二指肠憩室发生率高;腹力实者,胃糜烂程度高;有振水间者,胃角呈低位,十二指肠憩室发生率高,呈轻度胃萎缩性变化;新谷卓弘等通过探讨灌肠X线所见与腹证及有效方药的关系,确认腹证左右脐旁压痛的患者多为乙状结肠滞留于骨盆腔的A型病人,且乙状结肠屈曲次数增加。土佐宽顺等通过X线学观察,明确了胃振水音的发生机理,即在不具有器质性病变的情况下,胃部振水音的产生是以胃内液体和气体的存在为前提,由于腹壁上的振动,传导到背后具有椎体的胃窦部附近而产生的。
④小儿正中芯的研究
正中芯为腹部正中线触到的如铅笔芯样索状物,一般为虚象的腹证。由于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腹诊少见,角田朋司探讨了正中芯与小儿哮喘的关系,发现哮喘男孩正中芯的出现率高,低年龄层尤为明显,4~5岁以后有减少的趋势,与无哮喘组呈明显不同分布。
⑤心下痞硬的研究
心下痞硬是病人自觉心下痞塞,腹诊按之有抵抗和压痛,土佐宽顺等探讨了伴随心下痞硬出现的自觉和他觉症状,认为心下痞硬是湿邪侵犯机体出现在腹部的反应,实验研究提示与交感神经功能及肝左叶的大小有关。
2、方药药理研究
(1)小柴胡汤的研究[15]
①免疫调节:汉方医学重视机体内环境的稳定,认为小柴胡汤具有现代医学的免疫调整作用。
长谷川格等报道小柴胡汤处理巨噬细胞,用胸腺细胞测定证明可增强产生的白细胞介素1(1L-1)和白细胞介素2(1L-2)。以小鼠脾脏单核细胞的实验研究证明,小柴胡汤虽抑制白细胞介素3(1L-3)的产生,但可增强其感受性,并呈浓度依赖性。小柴胡汤还增强通过B细胞增殖,与抗体产生系统有关的白细胞介素4(1L-4),最终诱导B细胞抗体产生白细胞介素6(1L-6),说明小柴胡汤具有增强抗体产生及诱导r-干扰素(r-IFN)、肿瘤坏死因子(TNF),增强天然杀伤细胞(NK)和淋巴细胞激活的杀伤细胞(LAK)活性。
各务伸一研究证明小柴胡汤具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既可诱导抑制性T细胞活性,又可激活辅助性T细胞活性。
伊藤均从形态学上发现,小柴胡汤对48/80复合物引起的小鼠肥大细胞脱颗粒及组胺释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碳清除试验显示,小柴胡汤可增强吞噬作用。河田则文研究表明该方可增强具有调节肝局部反应的Kupffer细胞产生前列腺素E2的作用。
②抗炎
松田重三等研究证实用角叉荣浮肿法测定小柴胡汤的抗炎作用与强的松龙相当,且能被类固醇阻断剂所拮抗,表明小柴胡汤有类似类固醇剂的作用机制,或通过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因子的分泌或抑制糖皮质激素的负反馈抑制作用而达到上述机制。
小柴胡汤又具有非激素样抗炎作用,在促进抗体产生,激活细胞性免疫的同时,从巨噬细胞诱导脂类皮质素,抑制磷脂酶A2活性,通过抑制白细胞三烯和前列腺素及过氧化物的产生达到抗炎效果。小柴胡汤与激素合用可增强抗炎能力,能拮抗激素对肾上腺皮质功能的抑制。
③保护肝细胞
雨谷荣等报道小柴胡汤对四氯化碳和半乳糖胺造成的急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不仅抑制肝细胞的坏死,且直接抑制肝纤维化,并通过加速细胞周期,作用于细胞G1后期而促进肝脏的再生,与胰岛素、胰高糖素有协同效果。
④改善动脉硬化
雨谷荣等还报道小柴胡汤对不同机制引起的高脂血症模型都有改善作用,表明其降脂机制是多方面的。斋藤纪子实验证明小柴胡汤可抑制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活化因子产生过氧化物,阻止内皮细胞损伤。从而缓解动脉硬化和血栓形成而防止老化。
⑤中枢作用
雨谷荣提出小柴胡汤通过中枢对肾上腺的体液性调节起促进作用,对神经性调节起抑制作用。实验显示,其对老龄大鼠的体重增加及肾脏、肾上腺重量减轻有明显抑制作用,并对老龄大鼠的学习获得时间延长有改善作用。可减少脑内去甲肾上腺素和香草杏仁酸含量,而使多巴胺增加。
上述研究为小柴胡汤被广泛运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肿瘤、神经、消化、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有力的实验依据。
(2)对柴胡桂枝汤的研究[16]
①抗惊厥
菅谷英一实验发现细胞外用柴胡桂枝汤能抑制戊四唑(PTZ)引发的突发性活动,尤其在癫痫发作过程中对细胞内钙和钙相关的病理现象有重要作用,从而表现出癫痫发作现象(EEG改变和肌痉挛性惊厥)的全身性抑制作用。坂
进等报告该方可抑制兴奋猫的全身惊厥并对癫痫全身发作阈值增高呈剂量依存性。杉本晃等证实柴胡桂枝汤对海马回CA1区神经元的缺血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平松绿、A.KO
Sugaya等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