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他成为弑父凶手?

标签:
家庭暴力弑父留守儿童杂谈 |
分类: 老宋说事 |
是什么让他成为弑父凶手?
文/宋连友
2012年11月28日,东莞日报A13几乎整版刊登一则题为《父子琐事斗气儿子夺刀弑父》的新闻。尽管此条新闻据今已有数日,但是对我的震憾仍不能平熄,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案件中的李国柱成为弑杀其父李述德的凶手?
http://s1/mw690/62866fecgd03f5b657bb0&690
跟许许多多的普通中国老百姓的家庭一样,在李国柱11岁那年即成为“留守儿童”大军中的一员,逼于生计不得不与父母分居二地,缺失了父母的爱与关怀,即而与父母间的沟通也缺失了;及至李国柱15岁便辍学务工,成为千千万“打工族”的一名“童工”;26岁弑父。
这不是一宗简单的家庭命血案,至少透过这宗血案能够给予二种思考。
其一,经济社会弑杀道德伦理。
经济社会留给中国社会的不单是“留守儿童”的教育、关爱的问题,同样留下了“孤寡老人”。经济大发展促成千千万万中国家庭逼于生计,本着一颗对幸福生活美好象往的心愿,离家别乡到异地打拼赚钱,年幼的子女及年迈的双亲则成留守的家庭成员,而这些外出打拼的人员一年则难得回一次家,与留守的家人共同过个“年”,有些甚至是好多年未回家与至爱双亲过过“年”了。这种因“留守”而造成的亲情陨落、淡莫也不是一个、二个家庭的事情,而是普遍家庭都面临的事情。
中国式家庭发展到现在,越来越显示出其“脆弱性”,上顾不及“孝”,下又顾不到“爱”。
孩子在“留守”逐渐丧失了对于家及亲情的眷恋,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感受不到亲情的温暖,感受不到父母的关怀与照顾。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遇到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由幼小的孩子自己来面对,加之缺乏父母对于孩子教育上的监督与呵护,孩子缺乏对父母的理解,缺乏对父母的爱的感知,缺乏与父母间的有效沟通等等,这些都势必会造成孩子性格上的缺失,使得孩子在很大程度上心存积怨,有些孩子更是跟父母间存在着“伪”和谐,父母说一套,孩子做一套。
其二,家庭暴力狙杀父子亲情。
近年来,由于家庭暴力而导致的残子害女、杀父弑母的现象也不在少数。父母出于对孩子简单的爱,苛求子女成凤成龙,茫目攀比;加之由于父母本身的生计压力等等问题而导致简单粗暴的家庭暴力事件也屡屡见诸报端、媒体,一起又一起的家庭悲剧也见或侵耳袭闻。
有些父母本身就已经身患恶习,赌博、酗酒、不务正业,在与子女的交往沟通、教育等过程中简单粗暴,动辄辱骂殴打,这不仅是影响了子女身心的健康,也造就了孩子处理事情的偏激和不理智,既而导致家庭血案情发生。
“脆弱型”家庭关系,至使父母单纯的认为要钱给钱,给吃给喝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爱,而一旦孩做出有违父母意愿的大事小情,都会造成父母不平衡的“变态”心理,父母会偏面的认为,那么辛苦的原因,就是希望孩子及家庭能过上好日子,不缺吃不缺穿就是对子女最大的爱。如若有半点违背就是对父母的不恭和背弃,罚惩最直接的原始方式就是暴力。殊不知,这种爱已经是饱含病态了,已然不是纯粹的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