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廿二篇  城镇化、减少农民就是富裕农民,同步小康的重要举措吗?

(2012-11-12 05:17:32)
标签:

十八大

富裕农民

减少农民

城镇化

新型农村农业化

分类: 老宋说事

城镇化、减少农民就是富裕农民,同步小康的重要举措吗?

/宋连友

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同步发展新指标。针对这一新指标,我们注意到央视记者鲁健观察专访栏目里出现过的二项举措。

一是,“一个人就业,全家脱贫”。访谈中提出因地制宜的推进山地工业化,扩大就业,使年青人能充分就业,增加收入。

二是,“要富裕农民,就是要减少农民”。访谈中指出:要搞城镇化,城镇化可以发展新兴服务业,充分的吸纳就业岗位。城镇化,你要富裕农民,就是要减少农民,减少农民的办法就是要通过城镇化。为了充分论证这个观点,这里还提供了一份数据报告,这个地区城镇农民年收入19000元,而农村农民收入仅在5000元左右。

 http://s14/mw690/62866fecgce3ebb011fcd&690 城镇化、减少农民就是富裕农民,同步小康的重要举措吗?" TITLE="第廿二篇  城镇化、减少农民就是富裕农民,同步小康的重要举措吗?" />

首先说说“一个人就业,全家脱贫。”

推进山地工业化,扩大就业,使年青人能充分就业,增加收入,这倒是不假。新增加了就业机会,毫无疑问的是就业人员的收入必是增加的。可问题在于,按照现行的最低生活标准,这得是一份怎么样的地工作岗位或职位?看看下面二则报道。

 

人民网,20120906日刊登一则题为:《月收入8500 85后小夫妻如何规划资产》的文章,尽管这是一篇理财与投资的指导性文章,但是我们可以从文章中窥视一斑。男方在国有银行,女方是公务员,此二人的工作可以称得上相当不错了吧?但,就这样的工作而言,尚且不能说兼顾一家,更何况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就业岗位,何以谈得上全家脱贫?

 http://s8/mw690/62866fecgce3ebc5a2d37&690 城镇化、减少农民就是富裕农民,同步小康的重要举措吗?" TITLE="第廿二篇  城镇化、减少农民就是富裕农民,同步小康的重要举措吗?" />

中国网络电视台20120927日刊登一则题为:《北京房租半年涨幅超20% 月薪8500白领逃回老家》的文章,文章中年近30岁的张培岭,北京理工大学毕业后,曾在百度、乐视网工作,后来跳槽到位于中关村的一家软件公司,月薪8500元。此人的工作也应该算是诱人了吧?试想,月薪8500IT白领,因无力承担房租而离京逃回老家,其又何以养全家?当然了,北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都远远高于贫困山区,这是需要剔除的因素。

 http://s4/mw690/62866fecgce3ebd7d55b3&690 城镇化、减少农民就是富裕农民,同步小康的重要举措吗?" TITLE="第廿二篇  城镇化、减少农民就是富裕农民,同步小康的重要举措吗?" />

从上述二个事件中,我们可以大胆设想一下,在充分考虑因为工作职位和地区消费差异等因素影响的条件下,要实现“一个人就业,全家脱贫。”这一宏伟目标,这得是一份什么样的工作?尤其是针对贫困山区推出的新型山地工业化条件下的就业机会。这个就业机会得需拿多少钱一个月?

 

再来说说“要富裕农民,就是要减少农民。”

要富裕农民,就是要减少农民,减少农民的办法就是要通过城镇化。城镇化是“同步小康社会”新指标实现的重要举措。城镇化固是可以发展新兴服务业,可以充分的吸纳就业岗位。可是,减少农民,就是富裕农民这是打哪儿说起的?

 

若是单从论证的数据上,这么理解的意思就是:减少农村农民数量,将低收入的农村农民转化为城镇农民,这样就算是将原来农村贫困农民转化成了富裕的城镇农民了?农村农民一旦转为城镇农民,是不是收入也就立马由5000元左右提升到19000元了?还是说统计报表上,以低收入的农村农民数量上的减少,就是标准着这个地区城镇化程度的提高,或是农民的收入提高呢?这些都不是的。农村农民转化城镇农民,收入并没有得到提高,反而是意味着农村农民将失去土地,农村农民只能像城镇农民一样进城务工,收入也只能靠务工所得。我认为,富裕农民的根本还是在于如何提高农村农民的收入?如果城镇化能够确保提高农村农民收入由5000元提升到19000元,那倒是不失为是“同步小康社会” 的一项重大举措。否则,也只不过是文字游戏,农村农民还是得自谋富裕农民之路。

 

 

[文字链接] 新华网: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的同步发展新指标

 

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和“农村城镇化”的相关知识。

城镇化,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农村城镇化,是指各种要素不断在农村城镇中集聚,农村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城镇数量、规模不断增大,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它是以工业为主体的非农产业集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农村社会演进并通往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过程,是传统农村向现代城市文明的一种变迁,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1、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方针。由注重小城镇外延粗放式发展,转变为注重质量的集约型发展;由单纯注重小城镇建设规模和人口数量,转变为注重经济发展和提高居民整体素质;由单纯注重小城镇自身完善和发展,转变为注重城镇间的相互联动和开放式发展;由主要通过政府行政手段推动,转变为主要依靠市场经济的办法和多方面的力量;尊重经济规律,不搞一刀切。

   2、促进农村城镇化的配套政策。

   一是户籍制度。对到建制镇投资、兴办实体、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及随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合法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均可申请办理小城镇户口,不受“农专非”指标限制,不收取入户费和增容费,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履行同等义务。

   二是土地使用制度。在非农业建设用地中,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用地指标用于中心建制镇建设。对复垦的旧村庄用地,免收农业税、特产税和集体提留。进镇入户农民原承包的土地根据本人意愿可以不收回,在承包期内可以转让、入股、定期租赁等,并承担相应的义务。

   三是财政金融政策。各级政府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以投资、贴息和补助等方式,用于小城镇特别是中心建制镇的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编制规划和信息网络建设。

   四是税费政策。小城镇存量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专项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

   3、繁荣小城镇经济。小城镇建设要同壮大县域经济、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移民搬迁结合起来,引导更多的农民进入小城镇,逐步形成产业发展、人口聚集、市场扩大的良性互动机制,增强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国家固定资产投资要继续支持小城镇建设,引导金融机构按市场经济规律支持小城镇发展。重点渔区渔港、林区和垦区场部建设要与小城镇发展结合起来。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快推进村庄建设与环境整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