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二篇 城镇化、减少农民就是富裕农民,同步小康的重要举措吗?

标签:
十八大富裕农民减少农民城镇化新型农村农业化 |
分类: 老宋说事 |
城镇化、减少农民就是富裕农民,同步小康的重要举措吗?
文/宋连友
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同步发展新指标。针对这一新指标,我们注意到央视记者鲁健观察专访栏目里出现过的二项举措。
一是,“一个人就业,全家脱贫”。访谈中提出因地制宜的推进山地工业化,扩大就业,使年青人能充分就业,增加收入。
二是,“要富裕农民,就是要减少农民”。访谈中指出:要搞城镇化,城镇化可以发展新兴服务业,充分的吸纳就业岗位。城镇化,你要富裕农民,就是要减少农民,减少农民的办法就是要通过城镇化。为了充分论证这个观点,这里还提供了一份数据报告,这个地区城镇农民年收入19000元,而农村农民收入仅在5000元左右。
首先说说“一个人就业,全家脱贫。”
推进山地工业化,扩大就业,使年青人能充分就业,增加收入,这倒是不假。新增加了就业机会,毫无疑问的是就业人员的收入必是增加的。可问题在于,按照现行的最低生活标准,这得是一份怎么样的地工作岗位或职位?看看下面二则报道。
人民网,2012年09月06日刊登一则题为:《月收入8500元 85后小夫妻如何规划资产》的文章,尽管这是一篇理财与投资的指导性文章,但是我们可以从文章中窥视一斑。男方在国有银行,女方是公务员,此二人的工作可以称得上相当不错了吧?但,就这样的工作而言,尚且不能说兼顾一家,更何况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就业岗位,何以谈得上全家脱贫?
中国网络电视台2012年09月27日刊登一则题为:《北京房租半年涨幅超20% 月薪8500白领逃回老家》的文章,文章中年近30岁的张培岭,北京理工大学毕业后,曾在百度、乐视网工作,后来跳槽到位于中关村的一家软件公司,月薪8500元。此人的工作也应该算是诱人了吧?试想,月薪8500元IT白领,因无力承担房租而离京逃回老家,其又何以养全家?当然了,北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都远远高于贫困山区,这是需要剔除的因素。
从上述二个事件中,我们可以大胆设想一下,在充分考虑因为工作职位和地区消费差异等因素影响的条件下,要实现“一个人就业,全家脱贫。”这一宏伟目标,这得是一份什么样的工作?尤其是针对贫困山区推出的新型山地工业化条件下的就业机会。这个就业机会得需拿多少钱一个月?
再来说说“要富裕农民,就是要减少农民。”
要富裕农民,就是要减少农民,减少农民的办法就是要通过城镇化。城镇化是“同步小康社会”新指标实现的重要举措。城镇化固是可以发展新兴服务业,可以充分的吸纳就业岗位。可是,减少农民,就是富裕农民这是打哪儿说起的?
若是单从论证的数据上,这么理解的意思就是:减少农村农民数量,将低收入的农村农民转化为城镇农民,这样就算是将原来农村贫困农民转化成了富裕的城镇农民了?农村农民一旦转为城镇农民,是不是收入也就立马由5000元左右提升到19000元了?还是说统计报表上,以低收入的农村农民数量上的减少,就是标准着这个地区城镇化程度的提高,或是农民的收入提高呢?这些都不是的。农村农民转化城镇农民,收入并没有得到提高,反而是意味着农村农民将失去土地,农村农民只能像城镇农民一样进城务工,收入也只能靠务工所得。我认为,富裕农民的根本还是在于如何提高农村农民的收入?如果城镇化能够确保提高农村农民收入由5000元提升到19000元,那倒是不失为是“同步小康社会” 的一项重大举措。否则,也只不过是文字游戏,农村农民还是得自谋富裕农民之路。
[文字链接] 新华网: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同步发展新指标
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和“农村城镇化”的相关知识。
城镇化,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农村城镇化,是指各种要素不断在农村城镇中集聚,农村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城镇数量、规模不断增大,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它是以工业为主体的非农产业集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农村社会演进并通往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过程,是传统农村向现代城市文明的一种变迁,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