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老泉为晋祠三绝之一。难老泉水出自悬瓮山断岩层,不知始于何时,《山海经》就有:“悬瓮之水,晋水出焉”的记载。泉水清澈见底,长流不息,北齐时撷取《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的锦句,命名为“难老泉”。晋水源头特有长生萍,浓翠如玉,四季常青。唐代大诗人李白曾赞叹:“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


【现状】难老泉水世代浇灌晋祠附近的千顷良田,造就了“千家灌禾稻,满目江南田”的丰饶景象。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水位的下降,难老泉断流了,因此1993年后人们是用自来水替代难老泉泉水。难老泉地下水位已处于泉口以下28米的位置,约有九层楼那么高,并以平均每年2米左右的幅度持续下降。水资源专家介绍说,难老泉来自岩溶水,1972年5月,鱼沼、善利两泉干涸。到上世纪90年代,难老泉出水量只有每秒0.26立方米,仅相当于520瓶500毫升的矿泉水。1994年4月20日,难老泉就彻底断流了。
水是晋祠的命脉,晋祠的灵魂,保护晋祠泉域地下水已成燃眉之急。太原市已制订了《晋祠泉域岩溶水资源保护规划》,提出通过采取引黄关井压采、关闭煤矿、引水回灌、植树造林、涵养水源等工程措施,到2020年,达到晋祠泉域地下水位止降回升,最终实现难老泉等泉水复流。
【水母殿】位于晋祠圣母殿旁边,供奉的主神是晋水源头三泉之一的难老泉水神。
【来历传说】在晋祠北边二十里地的金胜村,有一个姓柳的姑娘,嫁给了晋祠所在地的古唐村。她婆婆虐待她,一直不让她回娘家,每天叫她担水。水源离家很远,一天只能担一趟。婆婆又有一种脾气,只喝身前一桶的水,故意增加担水的困难,不许换肩,折磨她。有一天,柳氏担水走到半路上,遇到一个牵马的老人,想用她担的水饮马。老人满脸风尘,看样子是远路来的,柳氏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把最后一桶水递给了马。可是马仿佛渴极了,喝完后一桶水连前一桶水也喝了。这使柳氏很为难:再担一趟吧,看看天色将晚,往返已经来不及了;不担吧,挑着空桶回家,一定要挨婆婆的辱骂、鞭挞。正在踌躇的时候,老人就给了柳氏一根马鞭,叫她带回家去,只要把马鞭在瓮里抽一下,水就会自然涌出,涨得满瓮。转眼老人和马都不见了。
柳氏提心吊胆地回家,试试办法,果然应验。以后她就再也不担心了。婆婆见柳氏很久不担水,可是瓮里却总是满的,很奇怪。叫小姑去看,发现了抽鞭的秘密。又有一天,婆婆破天荒允许柳氏回娘家,小姑拿马鞭在瓮里乱抽一阵,水就汹涌喷出,溢流不止。小姑慌了,立刻跑到金胜村找柳氏。柳氏正梳头,没等梳完,就急忙把一绺头发往嘴里一咬,一气跑回古唐村,什么话没说,一下就坐在瓮上。从此,水从柳氏身下源源不断地流出,流了千年万年,这就是“难老泉”。
永锡难老
“涓涓难老泉,分流晋祠侧,中有长生萍,冬夏常一色。”水潭中间是“中流砥柱”,也有一个令人惊心动魄的传说:几百年前,这里南北两渠的农民,由于地主、土豪的挑拨,经常为争水互斗。天越旱,斗得越厉害。后来官府设下毒计,说要“调解”纠纷,就在潭边支一口滚沸的油锅,锅里放十枚铜钱,说:哪方有人能当众从锅里取出几枚铜钱,以后就分几分水量,判定之后,永免争执。这时候,从北渠的人群里,走出了一个青年,他勇敢地伸手从油锅里取出了七枚铜钱,于是北渠的农民就永远得七分水量。青年姓张,是晋祠山边花塔村人,人们称他为张郎。为了分水,在砥柱东面筑了一道石堤,在堤腰凿了十孔圆洞,南三北七。在东堤又筑了一道人字堰,作为南北两渠的分水岭,以免出堤后水流混合。

南三北七分渠。
水是农业的命脉,古人为了分水,在砥柱东面筑了一道石堤,在堤腰凿了十孔圆洞,南三北七。在东堤又筑了一道人字堰,作为南北两渠的分水岭,以免出堤后水流混合。


太原的晋祠公园内, 从水镜台向西,有一条晋水的干渠——“智伯渠”,又名海清北河。相侍春秋末期,晋国世卿智伯为了攻取赵襄子的采地,引汾、晋二水灌晋阳而开凿此渠。后人在旧渠的基础上加以修浚,成为灌溉田地的水渠。
三晋驰名第一泉,清流碧影殿亭前。
长渠水满归何去?涓滴无私泽稻莲。
(资料来自网络,谢谢)
祝朋友们平安快乐每一天!
请欣赏我的其他博文:
【山西游】晋祠(1)——水镜台、金…
[山西游】晋祠(2)——献殿、鱼沼飞… [山西游]晋祠(3)——周柏唐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