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之殇
(2011-07-18 11:04:52)
标签:
杂谈 |
分类: 豫商.业 |
莲花之殇
文| 本刊记者 王 盟
是什么原因让莲花味精经历了“失去的四年”。当时的媒体报道,大股东占有上市公司资金、上海证券交易所点名批评、诸多银行上门追债、莲花味精业绩亏损让莲花味精从“天堂”跌回了“人间”。
6月22日,河南莲花味精股份有限公司的中期报表尚未出炉。而莲花味精(600186)即发布公告称,公司债务人河南润丰化工有限公司破产清算,可能导致公司部分预付账款重大损失。公司预付润丰化工采购生产辅料款余额为3509万元,账龄3年以上,已按20%的比例计提减值准备。但由于该款项存在重大损失迹象,公司拟对该款项全额计提减值准备。这使本就“伤痕累累”的资产负债表更加不甚光彩。
但作为省管企业的莲花味精,也算是幸运的。像莲花味精这样情况的企业在河南并不在少数,当年的春都、南街村都曾在全国风靡一时,但目前,背后都有官方资本在引导运作,“死马当活马医”能不能医好,关键问题不在医生,最后还是要看企业本身。
莲花危机
味精这种调味品经过100年的发展之后,生产上已经做到了极致,现在已经可以在谷物中提取,莲花味精更是在用小麦提取味精的技术上领先于世界,也是全国最大的味精生产和出口基地。辉煌期的莲花味精主导产品味精生产能力为28万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3%以上,产品销售遍布全国,并出口东南亚、非洲、欧洲等国家和地区。
只是味精现在已经不是调味品市场青睐的产品,正如一个技术再熟练的马车夫在现代社会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一样,现在的味精行业已不如20世纪那么辉煌。越来越多调味替代品已经摆在层层的货架上。一家超市的销售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无论是单个的消费者还是大型的饭店,鸡精已经成为主要选择,味精在味道上、安全性上已经处于劣势。作为本土企业,河南应该是莲花味精发力的第一市场,但莲花味精在食品外包装、产品类别上,都与其他的品牌诸如太太乐、加加、大桥等有明显差距。同类产品,莲花味精价格上都要低20%~30%,但依然少人问津。
这与辉煌期莲花味精的“人销两旺”形成鲜明的对比。在20世纪90年代,莲花味精通过央视在中国家喻户晓。而现在它早已退出了央视的“广告阵营”,回归本土。
什么是导致莲花味精走到如此地步的原因,又是什么让曾经的莲花味精辉煌无比,其间的因素颇为复杂。梅花证券部人士表示,在如今的味精市场上,莲花味精的主要竞争对手为河北的梅花集团和山东的阜丰集团,两者主做工业味精领域,在市场占有率上,已经把莲花味精甩在了后面。莲花味精是昔日的行业龙头老大,但是现在却并不能对梅花造成威胁,梅花更在意的是阜丰。而莲花味精证券部的一位工作人员则认为,技术层面上讲,在生产线、产品种类上莲花味精和梅花集团并没有明显差距,同样处于味精行业第一阵营,莲花味精发展势头良好,行业地位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是优势依旧。
但情况并没有这么简单。5月16日在河南省工信厅公布的《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下达2011年度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的通知》上,莲花味精赫然在列。这不是莲花味精的第一次。第一次发生在2010年,那年有7家味精企业列入河南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莲花味精和两家淘汰企业占到味精落后产能的43%。从昔日的行业龙头到如今的产能淘汰,令人不胜唏嘘。
有业内人士认为,只要莲花味精突破在产业线上的更新,就能够实现在市场上赶超对手。又有学者表示,目前梅花集团在味精市场的占有率已经达到了20%,而莲花味精目前只有一成多一点。
探究原因
莲花味精的辉煌和落寞可以在它变化的品牌价值中看出一些端倪。1998年,上市之后的莲花味精在资本市场和银行间获得了大量的资金,那时的莲花味精市场占有率高,现金流充沛,一派欣欣向荣、全国优质企业模样。1999年12月,“莲花”商标被国家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01年9月,公司主导产品“莲花”牌味精就被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审定为首批“中国名牌”。
2001年,莲花味精的品牌价值达到了43.57亿元。而2005年,在由世界品牌实验室评比的中国500个最有价值品牌中,莲花味精的品牌价值为13.22亿元。短短四年间,莲花味精品牌价值缩水30亿元。(见图1)
这四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是什么原因让莲花味精经历了这“失去的四年”。当时的媒体报道,大股东占有上市公司资金、上海证券交易所点名批评、诸多银行上门追债、莲花味精业绩出现亏损让莲花味精跌回了人间。
其中大股东占有上市公司资金是其一大原因,截止到2005年年底,莲花集团占据上市公司金额高达10.57亿元。而据媒体报道,早在2004年4月份,莲花味精独立董事席春迎、赵杰川等人就联名发表了《独立董事关于上市公司与关联方资金往来与对外担保问题的独立意见》,该意见措辞强烈,对莲花集团占用上市公司莲花味精资金进行谴责。不过大股东似乎对此并不“感冒”,2004年年底,其占用的资金一度达到10.73亿元,显然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潇洒”含义。
河南九鼎德盛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肖玉航告诉记者,大股东莲花集团占据上市公司资金,导致公司资产发生流失,公司治理发生混乱,组织关系难以协调。资金的占用也进一步导致了上市公司现金流紧张,在生产技术改造、产品更新方面缺乏资金,不得已通过向银行短期借款以解燃眉之急,直接导致之后的莲花味精与各银行的债务危机。
从2004年至2010年年报中扣除非经营性损益之后莲花味精的净利润状况等财务指标来看,截止到2010年,莲花味精虽然略有起色,但是颓势依旧。(见图2)
银行的上门追债也是莲花味精陨落的标志之一。2008年郑州商业银行(现为郑州银行)曾因债务问题和莲花味精诉诸公堂,其结果是莲花味精的5400万股限售流通股被冻结了半年之久。昔日的莲花味精大股东更是苦不堪言,莲花味精2007年年报显示,莲花集团持有的125409414股竟然全被冻结。在这些冻结的股份中,不仅包括与中国进出口银行因为债务问题近6000万股的冻结,还包括与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中原信托公司的资产冻结。
大股东的债务累累客观上也给上市公司占据莲花味精资金提供了一个客观的“借口”。2010年8月,莲花味精与广东粤财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签订了《债务清偿偿还协议》。这个债务其实是2006年年初莲花味精对广东发展银行郑州花园路支行的欠款,当时总额为9415万元。欠款后来被后者打包出售给了广东粤财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在这份债务协议中,莲花味精一次性偿还广东粤财3500万元,剩下的5915万元利息、复利、诉讼费用等被广东粤财豁免。经此债务重组,当年莲花味精利润就增加了5915万元。
探析前景
作为一家省管企业,河南省相关部门对莲花味精期望甚重。在莲花味精出现危机之后,时任河南省国资委监事会主席,现任河南省金融办副主任的李涛曾多次到莲花味精视察。而当时的省管企业负责人,现任中原证券总裁,当时被称为省管企业救火队长的菅明军也对莲花味精做出了“急救”措施。在省政府的帮扶之下,一度濒临倒闭的莲花味精活到了现在。
2011年一季度,莲花味精财务堪忧。一季度继续出现亏损,这让有前科的莲花味精前景再度不明朗。2009年年底郑州银行向农业综合开发公司(以下简称农开公司)转让其持有的莲花味精5400万股,作价1.58亿元,转让股份之后的农开公司成为莲花味精的第一大股东。大股东农开公司由省财政厅全资控股,作为一家不具有金融职能的省属独资政策性投资机构,控股4家,参股了29家有关农产品深化加工的企业。
农开公司的进入一度掀起了莲花味精重组的大幕,不过在农开公司出具的《莲花味精股份有限公司详式权益变动报告书》显示,农开公司没有在未来12个月内对莲花味精及其子公司的资产和业务进行出售、合并或者与他人进行合资合作的计划,也无购买或者置换资产进行明确重组的计划。如果从2009年12月9日郑州银行向农开公司转让股份算起,农开公司已经担任莲花味精大股东一年半。而2011年一季度的亏损,中信基金等大型基金的强势注入,让市场对农开公司入驻之后的莲花味精又有了重组的猜测。
肖玉航表示,虽然农开公司是莲花味精第一大股东,却只占股11.9%。由于莲花味精股权较为分散,大股东的权利很容易被稀释,其他股东一联合大股东便没戏唱了。
莲花味精究竟还能否恢复往昔的辉煌,这不好决断。2011年中期报表即将公布,不知道公布中期报表之后的莲花味精会有什么样的情形?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