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玉救助看戏曲救赎
(2011-04-14 09:27:10)
标签:
杂谈 |
分类: 豫商.特 |
从黄玉救助看戏曲救赎
文|
本刊记者
3月18日晚,在救助黄玉义演现场,河南省著名曲剧演员、南阳曲剧团老团长牛长鑫含着热泪给大家深深鞠躬:大家救助的不仅仅是黄玉,是在拯救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啊……我代表戏曲界同仁谢谢大家了!
演员折翅
得病前的黄玉,曾经成功出演豫剧《红娘》中的角色。她有强烈的上进心,希望能够成为曲剧名家刘艳丽,豫剧表演艺术家小香玉的学生。去年九月,她突患白血病,无钱治疗,陷入困境。
黄玉的故事被微博和诸多媒体宣传后,河南戏曲界迅速行动起来。3月18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戏曲广播、河南电视台九频道“明星有戏”联合河南省剧协、商业2.0豫商杂志社等单位举办了救助黄玉大型募捐晚会,河南三十多个剧团和众多知名豫剧、曲剧演员、艺术家参加了晚会并带来了捐款,很多市地剧团也闻讯赶来。一直为晚会操心忙碌的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戏曲广播负责人木子说,对河南戏曲界来说,帮助黄玉不仅仅是帮助一个濒临死亡的生命,也是在对河南戏曲的拯救。
“现在的戏曲对年轻人的吸引不如我们那时候了,我们当时考戏校的时候有5000人报名,但只招收50人,真可谓百里挑一。现在戏剧则开始进入恶性循环,戏校是只要报名就可以上,戏剧的发展每况愈下。我希望这样的活动应该多多举办,提高群众对戏曲,对慈善的兴趣。”河南曲剧表演名家刘艳丽说。
中国剧协副主席,河南省剧协主席,河南省豫剧二团团长李树建表示:“黄玉是一个很年轻的演员。现在戏曲能有这样的好苗子不容易。希望黄玉能够早日康复,重返舞台,为戏剧事业发展再做贡献。”
戏曲之困
黄玉是幸运的,她的曲剧演员身份让她得到了戏曲艺术界的关怀。而这一方面也反映了一个现状,中国戏曲文化产业已经开始沦落成一种政府扶持下的历史遗产,一个地方剧团普通演员的生活状况不尽如人意,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令人担忧。据说,黄玉的工资原来是500元,后来是700元。“我刚到地方剧团的时候,我们的工资很长时间都没有完整地发过,一般都是一半左右。”刘艳丽表示。全省剧团的硬件设施普遍很差,虎美玲已经是名演员了,可她面对破旧的舞台也总是很无奈。
戏曲发展到现在已经没有昔日的辉煌,以传统剧目为主的戏曲再难对现代的年轻人产生莫大的吸引力。相比民国时期梨园子那种“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盛况不可同日而语。科技的发展,表演艺术形式的多元化,互联网新媒体的推动都为现代人提供了足够多的,眼花缭乱的欣赏通道,留给戏曲的空间只剩下一点点空隙。而这点空隙如果脱离政府的扶持,也将趋于消亡。“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戏曲不是不太可能,而是一定会趋于消亡的。”刘艳丽表示。
路在何方?
戏曲也一直在做一些尝试。
3月17日,豫剧电影《清风亭》在奥斯卡国际影城首映,作为一次戏曲与电影媒体结合的新模式,《清风亭》表演名家李树建表示,戏曲的发展要和新媒体结合起来,尤其是和网络这个新媒体的结合,这部电影的首映为豫剧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创新模式。“对于戏剧的长远发展来说,一方面要创新一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新剧目,另一方面也要依靠政府的资金支持,实现长远的发展目标。”李树建对记者说。
他在微博上写道:“网络上传播河南豫剧会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接受甚至喜欢上河南豫剧。只有这样,河南豫剧的发展才能与时俱进,才能发扬光大。总之,意义深远。”
有些机构为戏曲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式,戏曲的发展不应局限于传统的剧种,比如《花木兰》、《村官李天成》、《朝阳沟》、《秦雪梅吊孝》等传统剧目。“应该多开发那些有关奋斗、爱情、社会现实的唱段,这些曲目更容易受到年轻人的欢迎,也容易吸引年轻人对戏曲的喜爱。”一位长期研究戏曲的学者表示。
也有人提出了要把戏曲和新媒体结合的方式。《清风亭》电影是一次戏曲嫁接新媒体的“处女作”。电影、电视、网络等新媒体或许能为戏曲的创新与发展插上一对崭新的翅膀。“戏曲的发展对观众的培养是很重要的,这也是我们上院线的原因之一。我们要让新媒体了解戏曲,关注戏曲,提高年轻观众对戏曲事业的关注度和了解度。”李树建表示。
“目前,戏曲的发展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下一步的目标就是要进行内部体制改革,勇走市场,勇闯市场,多出新品。”
作为喜爱戏曲的媒体人,木子一直以热爱戏曲、推广戏曲为荣。她说,热爱戏剧的人层次越来越高,懂戏喜欢戏已经成为部分文化、企业界人士品位的象征,戏曲有望成为一种新的时尚,
3月23日晚,在救助黄玉媒体沟通会上,木子禁不住唱起《游园惊梦》。那婉转、柔美的昆曲曲调,余音缭绕,让在场的人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