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商行“猜想”

标签:
财经洛阳银行郑州市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李鸿昌河南 |
分类: 豫商.事 |
城商行“猜想”
文|本刊记者
河南城商行的“二次革命”,重新燃起业内不少人士的“猜想”:河南或将很快拥有自己品牌的省级银行。
2009年,对于河南省内的城市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城商行)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
驻马店、三门峡、漯河三地的城商行先后挂牌成立,洛阳、许昌相继摘掉“市商业”的帽子,从地方级银行转型为带有全国性标志的洛阳银行、许昌银行。而郑州、新乡两地城商行的改名申请,也已双双通过中国银监会批准,将于不久后跻身全国“XX银行”阵营。
更鼓舞人心的是,洛阳银行还于近期作出一个震动业界的大动作:挺进中心城市郑州,开设分行。
更名、区域扩张,被认为是在城市信用社基础上实施战略重组之后,城商行迎来的“二次革命”。其在河南的燎原之势,直接重燃业内不少人士的“猜想”:曾经“河南品牌的商业银行”梦想,或将照进现实。
组建河南品牌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这一呼声最早可追溯到本世纪初,当时有人称之为中州银行、中原银行、河南商业银行或黄河银行,其性质与广东发展银行、浦东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等一样,可在全国设立分支机构。
2005年4月29日,时任郑州市商业银行副行长的范大路,就组建“中原银行”等河南金融业的发展问题,上书河南省委领导。据知情人士透露,对此,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河南银监局、河南省财政厅曾以报告形式进行论证,但终因三方意见分歧太大而暂时搁浅。
同年5月,时任河南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的匡宝珠向媒体透露, “郑州成为区域性金融中心”报告正在编写,在机构方面的规划有八个方面,其中包括组建具有河南地方特色的品牌银行;争取组建一个区域性的发展银行。
果不其然,在2007年12月21日颁布的《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到要“在重组改造现有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引进战略投资者,组建具有河南品牌、机构逐步延伸全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政府官员以及专家、学者,为什么孜孜以求要组建“自己的银行”?“四大国有银行河南分行的贷款决策权限不大,主要是吸收存款后再上存,河南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日益突出。”河南财经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李鸿昌分析说,如果河南有自己的全国性银行,不但可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还可以通过遍及全国的分支机构,将省外资金吸纳到河南,这在外地已经有成功的先例。
时任河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财贸处副处长的李同昌也持相同观点,他认为像河南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四大国有银行总行的资金分配上处于明显劣势地位,“而若有总部在河南的银行,以其对本地企业的熟悉,河南企业所能得到的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是不言而喻的。”
当时,业内人士认为,最可能的方案是在郑州市商业银行基础上,收购、兼并其他市地城商行、城信社,进而组建“中原银行”。
但这种构想终没能实现,而组建“中原银行”的规划也胎死腹中,甚至这方面的声音近乎销声匿迹。
“错过了时机,当时组建省级商业银行的门槛提高,中国银监会没有批准,何况郑州市商业银行发展不理想,其他城商行或信用社也都存在不少问题。”李鸿昌解释说。
事实上,河南对于拥有“自己的银行”的渴望从未停止。如今,在金融监管政策放松、市场准入条件放宽的大背景下,省内所有市地的城商行相继成立,洛阳银行引发“二次革命”的燎原之势,也为完成夙愿增加了更多可能。
重燃的期待
哪家城商行才能将此梦想照进现实?
难以判断谁的实力更强,但作为河南省内率先摘掉“市商业”帽子、实现跨市地经营,并且曾在2007年被列为河南6家城商行拟上市的第一梯队,洛阳银行被寄予很多期望。事实上,在寻求“突围”过程中,洛阳银行此前也以改革者的姿态,走在河南各地城商行的前面。
成立于1997年的洛阳银行,是河南省首家监管评级达到二级行标准的城市商业银行。在《2007年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中,它位列全国城市商业银行第29位,位居河南省6家城商行拟上市的第一梯队。
2007年,洛阳银行在新安县开设支行,此举填补了河南县级金融市场的空白,也使得其成为省内首家跨区域经营的城商行。2008年,洛阳银行又在栾川县成立河南省首家村镇银行,将网点延伸至村镇市场。
对于未来的发展,洛阳银行行长王建甫这样定位:“第一步要走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道路;第二步要走到中部地区城商行发展前列,做中部地区监管指标最好、内控指标最好,发展最好、最具发展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银行。”
事实上,“立足本市,面向全省,走向全国”,并不仅仅是洛阳银行的战略,也是其他城商行的愿望。
郑州商业银行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先后在新郑、巩义两地挂牌成立支行,不久还将在新密设立网点,区域扩张之快堪称第一。该行行长王天宇今年9月份公开表示,今年力争在洛阳和济源各开一家分行,明年之内,网点将覆盖郑州所有县域。另外,他们正在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并着手筹建武汉和石家庄分行。
作为一家监管评级达到三级行标准的城商行,截至2008年年底,郑州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达340亿元,存款余额达284亿元,贷款余额达162亿元,全年实现盈利7.08亿元。以上四项指标,甚至高于洛阳银行同期水平。
另外,今年8月底更名的许昌银行,实力同样不容小觑。该行几年前就确定了“改制设立城商行→变更名称实现跨区域发展→引进战略投资扩大资本实力→成功上市”一整套发展战略,现已在长葛、禹州设立两家县域支行。更不容忽视的是,2007年、2008年、2009年连续三年,该行都被河南省政府列入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名单,这在河南省内城商行中绝无仅有。
将来,究竟谁能“升级”为“河南品牌的省级商业银行”,现在还很难说。何况备受河南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青睐的开封市商业银行,2007年曾跻身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十佳行列的焦作市商业银行,以及奉行稳健发展战略的新乡市商业银行,甚至现在并不太引人注意的其他城商行,都可能成为今后杀出的“黑马”。
区域扩张的挑战
“从现在的情况看,按照以前的思路,重组为河南品牌的商业银行不太可行。”李鸿昌说,但他认为某个发展较好的城商行,将来跨市地扩张辐射全省,或兼并发展不好的异地城商行,然后再在此基础上进行整合,也并不是没有可能。
河南省金融学会秘书长张树忠也有同感。他认为组建河南品牌的商业银行有三种模式:一是河南省财政厅等部门支持,引进大企业新成立一家;二是扶持某家发展较好的城商行,升格其为省级银行;三是效仿徽商银行模式,合并多家城商行。“我个人比较看好第二种模式。前者审批门槛较高,后者容易出现风险问题。”
按照两人观点,发展较好的那家城商行除跨市地开设分行外,还要兼并一些发展不太好的城商行。问题的关键是,目前各地城商行的控股股东,都是当初推动改组、消化其不良资产的当地政府,他们会愿意眼看着“自己的孩子被搂进别人的怀抱”吗?
对此,李鸿昌持比较乐观的态度。他认为,地方政府以后会逐渐减少手中的股份,让城商行更自由地参与市场竞争,甚至会接受经营不好的本地城商行被异地城商行兼并的事实,“银行的作用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以服务当地经济发展,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关键是银行能否充分发挥作用。”
即便如此,城商行的区域扩张也成败难料。一方面,它要步步为营,攻占异地市场,另一方面,它还要小心翼翼,看住“自家门口”。攻守兼备且要俱佳,这对城商行可是不小的挑战,考验的不仅是地方政府对其的扶持力度,还有其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成效,以及治理结构、经营机制。而后者无疑是成败的关键。
当前十年一遇的宽松金融环境,无疑是雪中送炭。今年4月,中国银监会调整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分支机构市场准入政策,称符合条件者在相关区域设分支机构,将不再受数量指标控制。5月,河南省政府要求各市政府“对资质较好的城市商业银行,推动其引进战略投资者、更名改制和上市融资,同时支持到所辖县域、省内其他市、周边省份设立分支机构。”
但这种机遇不仅仅属于城商行。它的劲敌之一,全国性的股份制银行也借机在河南二级市场“跑马圈地”。如交通银行在南阳、许昌两地先后挂牌成立分行,安阳分行也开始招兵买马,光大银行前脚刚迈进洛阳大门,民生银行的后脚就紧紧跟上。甚至广发银行郑州分行也表示,今年已将洛阳、焦作、平顶山列为扩张的目标。而这,只是“圈地运动”的开始。
人们好奇的是,这场“胳膊”与“大腿”的较量,城商行能招架得住,甚至讨到“便宜”吗?
在张树忠看来,上述情况完全有可能,“城商行的竞争优势在于,有中小企业作为客户群,并且掌握其相对透明的信息。而对于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来说,贷前调查、贷后管理需投入太多资源,贷款的风险比较大,从成本和收益的角度来讲不太划算。”而能为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更为灵活的零售业务,也是城商行的比较优势。
但从长远的角度来说,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向下走”,城商行“向上走”,将是二者各自发展的趋势,其服务群体的界定也将渐渐模糊。张树忠认为,等到金融业市场充分竞争时,银行都会寻找并强化各自比较优势,特色经营将越来越明显,“河南的金融业整体发展相对滞后,市场空间还很大,未来10年之内,竞争将日益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