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人机协同的智慧教育

标签:
教育教与学文化 |
探索人机协同的智慧教育
奉贤EduTech 边角
1、转变教师的专业发展策略,包括思维方式。要以“应用、服务、示范引领、安全运行”为原则去推进人机协同的智慧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是教育分析方法的变化。
2、在技术上,要通过云迁移、系统集成、数据治理、数据应用,去重构教育的新生态、新形态。在这个过程中,不能一味地沿用过去的思维,需要更多地吸收基于数字时代的互联网思维。要推进适应时代需要的思维和文化建设,推动良性的智慧教育生态建设。
3、教育平台是当今时代提供给师生的优质资源,平台使我们过去供给方和需求方单向联系的方式出现了多需求与多供给的联系,出现了生态圈,不仅连接关系,而且连接兴趣,连接教育业务圈。这样的资源需要师生去体验、去应用,实现共赢。在应用的过程中,注重“强化大数据赋能的教育教学”。
4、学校建立数据驱动的无缝管理制度:首先,建立学校信息化应用制度,根据自己学校的校本特征,适时、适需、适量购置设备。其次,建立数据驱动的无缝管理制度,精简、高效地为师生服务。再次,建立智慧型教师专业发展制度(教师角色精细化制度、智慧型团队组建制度等)。最后,建立智慧测评、以评促学制度,这是开展个性化与自适应的基础,更是数据智慧转化教学智慧的前提。
5、开展四种智慧学习应用:分别是班级差异化教学、小组研创型学习、个人自主适性学习、群体互动生成性学习。
(a)在开展过程中注意技术在智慧学习中的价值,技术在教育中的价值不是由技术决定的,而是由学习设计者决定的,教师可以用技术让学生疯狂刷题,变成应试教育的“帮凶”,教师也可以用技术创设情境,让学生获得较好的学习体验,培养其发现与创造的潜力。另一方面,在智慧学习中未必用了高技术就有高产出学习成效,有时小技术也能发挥大作用。所以,在智慧学习中使用合适的技术才是最好的。
(b)技术可以促进教育变革:第一,由于技术改变了师生活动的时空结构,从而会改变师生的学习方式。第二,由于技术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表征或表现形式,从而会改变学习者的认知方式。第三,由于技术改变了人类信息活动的社会主体结构、参与方式以及对信息资源的拥有关系,从而会改变参与者之间的教育关系。第四,技术提供了行为主体的智能代理功能,从而会改变学习的系统生态。第五,技术使学习资源具有无限复制性与广泛通达性,从而可以极大增加师生的学习机会。在教育领域,技术要给学生创造美好的学习与发展体验才是核心价值。
6、人工智能使师生的学习发生了变化
在学习方式方面,人工智能使得师生可以在任何时空通过多种渠道学习,获取知识不再局限于学校教育。在认知方式方面,使得认知处于分布式状态,即认知不仅发生在头脑中,还发生在人与智能工具的交互过程中。在教育关系方面,打破了教育的知识传播平衡,引起教育者权威的削弱,加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系。在系统生态方面,虚拟导师、虚拟学伴、虚拟团队、虚拟教练、虚拟班友提供行为主体的智能代理,改变了以往学习主体之间及学习主体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改变了学习生态。在学习机会方面,因为网上提供的开放学习资源可以广泛共享,使得师生接触优质资源的学习机会大大增加。
7、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相结合
数字化转型是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教育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AIGC技术的出现为教育数字化转型带来新的机遇,AIGC有助于减轻教师课程设计和辅导负担,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并有效助力学科建设,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从而更好地打造优质、公平的教育。将AIGC技术与教育教学相结合,通过教师助手、学生助手、辅助招生等各应用场景,助力智慧教育走向更高的发展阶段。
8、师生的技能与综合能力
(a)师生技能:技术使用技能;创新创造技能;人际沟通协作技能;思维技能(智慧教育的核心要素);学习与创新技能(批判性思维、创造性、协作、交流);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
(b)教师的综合能力=技能+经验+知识+态度
(c)教师的竞争优势=硬技能 x 软技能
(d)师生以技能学习为主线,带动知识高效学习与价值良好塑造,可以事半功倍,引发师生认知革命与学习范式创新。
(e)师生的教育教学数据素养及技能:数据收集、数据管理、数据分析、数据理解与解释、数据应用、数据伦理。
9、学校数字化转型朝着智慧教育方向发展
智慧教育需要智慧学习、智慧服务、智慧测评,而且还要有教育智慧和文化智慧,再加上合适的机制,要能优化、能创新、能进行系统化治理。
学校数字化转型基本原则,第一,大方向是指向智慧教育实践范式;第二,要认识到数字技术是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第三,以创新谋求教育教学系统全面变革与价值成长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前提;第四,以“进化+创新”推进学校数字化转型是可行的实践策略;第五,学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提高师生质量增强文化影响力。
学校数字化转型朝着智慧教育方向发展的行动路径,需要有新的技术,但只有技术肯定不够,还需要有教法层面、评价层面和政策层面的支持,还要进行文化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公平的、优质的、均衡的教育。区域学校的资源平台,需要提升到“智慧云校”建设的高度,要有“智慧云校”建设的模型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