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板戏的皮囊之下
(2015-01-01 10:57:43)听说是样板戏,很多人便皱了眉头,这个眉头皱得有些夸张,来自长久以来被压抑的情绪。
徐克拍样板戏,很多人始料未及,我们对徐克的印象还停留在那些讽喻中,是落寞的街道上哼唱的民不聊生,是对神界规则的愤恨不已,徐克从来就是个对抗政治的高手,然而,他却来拍了部样板戏。这令人费解。
于是你细看起来,到底《智取威虎山》里有什么政治意识啊?说兵与匪,换成侠与盗、士与贼,一样没有任何区别,或者偏激一点说,杨子荣是谁?不就是另一个令狐冲吗?没有令狐少侠那么浮夸,但骨子里的不拘世事是一致的,甚至,所谓威虎山,那分明是一个当代版的黑木崖,杨子荣打虎上山,就是令狐冲独闯黑木崖,至于杨子荣和座山雕有没有令狐冲与东方不败那样的爱恨情仇,您得细细回想,哦,对了,座山雕,我总怀疑他的性问题。
当然,这只是电影之外的读解,与电影质量扯不上太大的关系,偏偏有人觉得解读才是电影的第一要务,颠倒了顺序,模糊了主次。我的意思只是,别被所谓主旋律影响了判断。
《智取威虎山》当然有着它的先天不足,故事不能改,人物不能改,结局不能改,这里面面临的审查困难要比那部《一步之遥》要多的多,这些是弱项,有些无可奈何,而《智取威虎山》的好,终究也不会在这里,它在徐克身上。
作为华语电影界的视觉大师,徐克,几十年来都在创造的路上孜孜不倦,从《蜀山剑侠传》,到《黄飞鸿》,到《东方不败》,到《刀》,甚至于接下来的《散打》、《顺流逆流》、《七剑》、《龙门飞甲》,他从来不甘心于拍摄一部无趣的影片,好奇的如一枚理科男,变着法儿摆弄着那些化学元素,失败、失败、再失败,那样也是无所谓,就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此高龄的徐老爷,要比许多年轻人都年轻的多。
《智取威虎山》是以有限为无限的典范,在于从如此一个被大家唾弃的故事样本中创造出闪腾挪移的不可能,故事是精简的,避免了诸如《建国大业》之类的反感,技术却是超前的,把漫画感渗入影片,于是速度与紧张感都有了,一副正邪轰炸的势头,夹皮沟大战一场戏,不管是不是在致敬黑泽明,都可以算上这些年少有的优秀战争场面了,你说真实?不需要,我们要的只是游戏。
或许有人会深忧,如此下去,那些样板戏又找到办法回魂了,要我说,这才是天方夜谭的事,华语技术创造者,唯徐克一人,照猫画虎,唯一的可能就是把那个“度”给费了,导致反感,你看《智取威虎山》,如果故事没有如此精简,或者技术再做得过分一些,是不是会有两重天的感觉?
所以说到底,徐克还在拍电影,是可以让很多创作者都汗颜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