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二》,如果你喜欢电影,就不可能喜欢它
(2012-12-03 11:00:29)
标签:
给你不可能历史课拍电影文笔杂谈 |
已经找不到更多的词语来说冯小刚了。
《一九四二》的缺点一如既往:没有任何戏剧张力、煽情过度、人物表现流于脸谱、节奏感缺失、镜头语言匮乏、人物线索不明晰、宗教调侃过火、段子痕迹严重、全知式视角、代入感缺乏、电视剧式表现方式明显……
《一九四二》的优点也非常明显:给人们普及历史、给那些对电影一知半解的右派大量政治解读的空间……
我不喜欢把看电影当成上历史课,也不是左右派,所以,这样一部电影,在我眼里,一无是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要如何批判冯小刚,因为这些缺点长久以来一直存在于他的电影中,且没看到有任何改进的趋势,说起来,也是老生常谈的问题,我只想说说这部电影。
从一个细节可以看出冯小刚的取舍。基督徒张涵予在灾荒初期准备干一起投机倒把的买卖,于是干出了许多看起来很二的事,等到灾情严重时,便回去质问上帝。然后没了。据说原本的剧本里有“粮食是魔鬼“的详细阐述,但冯小刚不用的原因是,他觉得调侃一下宗教比心灵激荡更重要。这就是讲段子的和拍电影的区别,如果你真的对电影敏感,你不会把这么一个独特的人物在半途就让他失踪。同理可比范伟的角色。
这里面可以看出《一九四二》的整体气质:不是悲悯,而是批判。所谓“暴民”。衣食无忧的“暴民”是势利的,没有食物的“暴民”是可憎的。所以你看到跳大绳的基督徒,看到人死后没有丝毫忏悔的逃荒者,看到溃败后还抢劫的流兵,看到枪毙也要作秀的行刑人,看到趁荒捞油水的厨子,它似乎在说,人性本恶,它似乎恨不得批判所有的人,恨不得每一场戏都让日军来轰炸一番,落得个干净。你也许说历史也许正是如此,但没有电影会把人一整天的吃喝拉撒睡都拍出来。这是一个取舍的问题,或者是个戏剧结构的问题。
《一九四二》的视角是全景式的,一条逃荒的队伍,开始很惨,然后更惨,接着非常惨,最后惨得不能再惨。中间夹杂起几分钟的白修德,半途消失的基督徒,片段式只按时间顺序没有丝毫逻辑的国民政府。这个结构像极了我们中学时初学写小说的逻辑:写一个故事,找机会插几段景物描写以展现文笔。可对《一九四二》而言,这个文笔展现的机会都没把握好,所呈现的结果是,整部电影昏昏沉沉,没有丝毫生命力可言。
我从来认为,一部电影值得解读的前提是它要足够好。就像《少年派》。《少年派》的优秀使得再过度的解读也能让人接受,而《一九四二》,单纯地从电影的方面来说,就是一部失败透顶的作品,你甚至都会怀疑这是不用导演不用剪辑师参与的电影,只需要几十组摄影,很用心地把自己的部分拍完就行,导演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实在看不出,我不相信你会从一部烂片里得到那么多的思想,所以那些各方面解读的文章,实际是带有许多功利和投机的,这与影片的气质倒也相符。
话说回来,你真的觉得一部在剧作上价值为零的电影给你那么隔靴搔痒一回会给你带来那么多的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