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你把无脑当创新?
(2012-11-05 12:16:01)
标签:
冯德伦香港坏小子斯科特太极武侠片杂谈 |
和《四大名捕》一样,《太极》讨好90后的心态昭然若揭。青年导演冯德伦也已接近四十高龄,这样地逼近低幼也是难为了他。
或许在这帮大叔眼里,90后的特质与《太极》的特质一样,满目浮华,空无一物,所以他们屁颠屁颠地抄了个《坏小子斯科特》的形状,却怎么也弄不懂《坏小子斯科特》的特质,他们至今还很迷茫的是,为什么对《坏小子斯科特》我们只能用喜欢与不喜欢来形容,而《太极》,却要用好与坏来形容。
他们不明白的是,这首先是个武侠片。
武侠片多奇技淫巧,这点《太极》做得不错,但武侠片的没落也正是在于过多地奇技淫巧。在武侠片横着走的年代,一个武术指导就可以拍一部电影,刘家良、袁和平、程小东,这些著名的武术指导的名下总有一些经典的导演作品位列其中,但奇技淫巧走不了太久的路,耍猴耍得再机灵,也禁不起一辈子的时间去欣赏,只是因为这里面既无智力可言也无内涵可说,奇观的展现只能兴起一时,没人愿意把它当主食来吃。
武侠之所以长久是因为在武的背后还有个侠字,关于侠的解释历来不同,在特定年代它的意思是忠与义,在黑帮盛行之后又转化为情与义,香港回归之前,多是意味着对家国情怀的思考,这些是武侠电影的特质,是血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风格不被人接受的《倭寇的踪迹》要比风格喜闻乐见的《太极》好出无数个段位,只是因为前者侧写了现代人的信仰与迷茫,而后者,只是如国产网游般的无脑。网游只是供人消遣的,做得不好,往往会消遣得一肚子怨气。
《太极》有着太多的90后元素,游戏、漫画,以及脑残(如果你认为这是90后特质的话),当男主角袁小超一次又一次地,不厌其烦地重复着他那句“什么情况”的时候,那呆滞的表情和呆滞的剧情都让人有扇他一巴掌的冲动,我甚至会怀疑,这个角色大约是蓄意报复吧,他足可以称得上了武侠片历史上最让人讨厌的第一男主角了,而且还是正派人物,我私底下猜想编导眼中的90后想必都是如此让人生厌的吧,所以他们难得有勇气地把主角弄成这么一个毫无魅力可言的人物。
并不是说大叔就不该搞年轻人的玩意,冯德伦怎么看都是个潮人,前几年他弄《精武家庭》的时候秉承的也是和《太极》一样的思维,只是《精武家庭》也是失败了的,而今再战,除了把那些元素变本加厉之外,没有丝毫改变,这种明知失败偏偏往失败的路子上走的做法,也是勇气。
或许,你有些嘲笑我墨守成规了,谁说武侠片就一定得要表现文化?谁说电影就一定得有剧情?谁说男主角必须得有魅力?我并不是说这样质疑的就一定是90后,我只考虑心智的问题,如果你非得这么问,那么我只能说,是的,一部空有花架子却满肚草包的电影必然不是好电影,正如当武术成为一种表演的时候,我并不认为其实战的能力会高在哪里。中国人向来喜欢把新的当成好的,于是当游戏般的《太极》出现后,无数人为之击节赞叹,但是,所谓风格的创新,并不是几个游戏般的大字就能打发的,电影,首先得对人有触动。
当然,如果你非得说一部以视觉为主的电影能把人看得昏昏欲睡也是种触动,那么我承认你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