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城谜事》,被银幕放大的缺点
(2012-10-22 14:25:12)
标签:
娱乐娄烨浮城谜事手持摄影狗血杂谈 |
我对娄烨有一种先天的偏见。或者可以这么说,我对大多数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人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偏见,只是这种偏见放在娄烨这么一个特殊的导演身上,显得尤为突出。
或许是中国人所热好的“独立”情结,娄烨在被禁掉之后突然风生水起,俨然成为第六代坚守阵地的唯一符号,这种情绪是不难理解的,当所有人都选择妥协,你自然偏爱于那个一直坚持着自己创作方向的人,于我也是,对于娄烨这个人,我自然有着十二分的敬佩,但回到作品方面,则显然要另当别论了。
娄烨的作品是少数人的电影。这句话看起来像个废话,自古以来的作者电影都是小众与少数的,但并不妨碍它的伟大,但娄烨突出的一点是,他仅此而已。电影与电视唯一的不同在于镜头语言,在这点上国内大多数独立电影人都是难以够格的,即便是转向了主流的王全安也是如此,应该说,如果说有成就的话,娄烨的成就只在于剧本上,他的细腻与独特使得他在芸芸创作者中独树一帜,以《浮城谜事》而论,本来是一个关于小三的纠缠不清的狗血故事,硬是被他拍出莫名的沉重感出来,以至于到了影片终结,你已经被那股沉抑的气氛弄得不知所措,这是一个创作者的功劳,试想如果换一个导演拍如此题材的话,不是把它弄成惊悚片,就是改成了苦情剧——尽管影片结尾那个女大学生身影的突然出现有刻意惊悚的嫌疑,这并不是说娄烨在其中加入了多少富二代之类的现实因素,而是他能够敏锐地发现这个狗血的故事中存在的问题,并把它弄得不是那么的狗血。但即便如此,大量反复的性的有必要无必要的出现,以及其一以冠之的手持摄影,充分暴露了其作为导演的不足。
应该说,手持摄影是娄烨的风格,也是许多影迷津津乐道的一点,用影碟看娄烨时,我们并未充分重视这一点,但放到了大银幕上之后,其影片构图、演员调度以及细节把控都被放大了许多倍。我喜欢技术型的导演,即便是一些已经辉煌不再的老导演们,你看他们的电影是一个享受的过程,你可以看得到许多的精雕细琢,比如女主角看到老公去别的女人家的那一幕,楼上楼下三、四个人不同的心理变化与人物关系完全可以通过镜头语言来表现,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的毫无层次感可言,比如女主角跟踪大学生那一段,娄烨选择的是用含糊不清来表达,这无疑是一种对自己不自信或者对观众不负责任的做法,比如扫黄,把电影拍成焦点访谈实在谈不上什么“风格”,即便是写实,也是讲究一种技巧的,“人人可以当导演”只是一个口号,正如“人人都是文学家”一样,你不可能把你的日常对话誊写下来就变成一部小说,同样,你也不可以把电视台的跟拍变成你的风格。
如此种种我可以举例很多,大到结构的设置,小到镜头的位置,我甚至会觉得在孩子们发现尸体之后的片段都是狗尾续貂,但有一点我是相当认同的,那就是娄烨的拒绝署名。这是一部没有导演署名的电影,原因只是因为把秦昊杀流浪汉的那几秒种淡化处理了,先前我也以为矫情,看完影片才发觉,那一段的淡出黑屏处理实在对整部电影有着致命的伤害,那恐怕是影片唯一一个情绪发泄的地方,一部电影如果有眼的话,那就是,在漫长的压抑之后不可控制的爆发不仅是演员,更是观众需要的地方,而现在的弱化,不能不说遗憾。
或许娄烨不算个好导演,但他至少是华语电影界不可缺少的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