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清貧生活良寬禪師嶺上多白雲草庵茅屋 |
http://s7/bmiddle/001NPFH6zy6GRplqU0m96&690
陳洪綬
今日雨水節氣,想起日本曹洞宗良寬禪師的那首詩:“生涯懶立身,騰騰任天真。囊中三升米,爐邊一束薪。誰問迷悟跡,何知名利塵?夜雨草庵裏,雙腳等閒伸。”細細讀來,心中充滿溫馨。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所需其實並不是很多。有粗布衣裳可以蔽體,有簡單飯蔬可以果腹,有一間茅草屋可以遮蔽風雨,身心安樂健康,就已經很富足了。況且囊中有米,竈邊有柴,几上有茶、有書,夜雨菲微,清寒入室,伸長雙腳躺在破敗草屋裏,聼雨聲淅瀝,誦彌陀名號,還有什麽比這樣的清貧生活更讓人歡喜的呢?
良寬禪師一生,住草庵,行乞食,過著孤獨清貧的生活。在旁人看來似乎窮困不堪,在禪師而言則是快樂無比。他始終保持一顆童心和滿懷慈悲,在鄉野山林間踐行著佛陀的教誨,修行著自己的道業。他是九十年代影響日本最爲深刻的一位禪僧,不是因爲他有什麽偉大的著作或者優美的言詞,而是因爲他能身體力行,潛移默化,仿佛春夜細雨,沁潤著這片乾涸的土地。中野孝次《清貧思想》一書中有專章介紹,大家可以參看。
http://s3/bmiddle/001NPFH6zy6GRH16arv91&690
老子圖
http://s2/bmiddle/001NPFH6zy6GRoMiNBn81&690
釋迦圖
“若知足,雖貧亦可名為富;有財而多欲,則名之為貧。”(日本淨土宗典籍《往生要集》)所以清貧不是單純指生活所需而言,還包括我們的精神生活。中國古德也說:知足者常樂。知足,衣食住行能滿足正常生理需求即可,若再有所求,就是貪慾了。生活上的貧困並非真的貧窮,如果精神上也陷入貧困,就是真正的貧窮了——迷失了真心本性,纔是這個世界上真正的貧窮之人。
“過清貧生活,重建人格尊嚴”(南山如濟《嶺上多白雲》),是我多年來一直提倡的生活理念。過貧窮生活並不難,難的是放下身心,使自我人格在清貧生活中得到鍛煉和升華。清貧生活所需無多,一瓢水、一簞食、一囊米、一束薪,如此而已。而精神的負累卻很難放下,需要艱苦修行。只有放下我們目前所擁有,無論是生活上的,還是精神上的,才能真正得到解脫。
http://s3/bmiddle/001NPFH6zy6GRoNcySma2&690
http://s3/bmiddle/001NPFH6zy6GRoViR6qa2&690
清貧生活理念在當下時代顯得尤其重要,不僅因爲經濟危機所帶來的物質匱乏,更因爲人類精神的虛無和匱乏。隨著後工業時代的到來,這樣的問題會越來越突出。解決之途,除了教育之外,提倡清貧生活理念也是一個很好的途徑。只有精神上富足了,文化信仰方面充足了,纔是真正意義上的富足。
目前社會上鋪張浪費之風盛行,越是暴富之家,越喜歡攀比顯耀;越是書香門第,越懂得節約和惜福。所以提倡清貧生活理念,不僅適應當下國際社會的“普世價值”,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精髓所在,值得我們深思。
http://s14/mw690/001NPFH6zy6GRoNpOLXed&690
http://s9/mw690/001NPFH6zy6GRoNsvq038&690
“清貧,即是選择最简单樸素的生活来表逹自己的思想。”(中野孝次《清貧思想》)良宽禪師的:“夜雨草庵裡,雙脚等閑伸”就是這樣的一種生活方式。仰山慧寂禪師的:“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禪。酽茶三两碗,意在鐝頭邊。”以及陶靖節的:“衆鳥欣有托,吾亦爱吾廬。既耕且已種,時還讀我書”等,都是如此。
清貧生活仿佛一面鏡子,能照見我們芸芸衆生的本來面目。是否真的放下了?是否真的不再貪戀了?是否真得如同良宽禪師,仰山慧寂禪師,以及陶靖節那樣知足常樂,看看我們目前的生活狀態也就清楚了。仔細說來,煩惱和執著都是因爲我們對於身邊這個世界未能徹底放下的緣故,還有貪戀,還有企求,甚至還有貪慾,只能越陷越深,最終淪落為貧窮之人。
菩萨子,真能放下此世間五慾六塵的享樂和名聞利養的誘惑麽?
http://s5/bmiddle/001NPFH6zy6GRp2XfFia4&690
http://s13/bmiddle/001NPFH6zy6GRp3E4dC6c&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