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北齐*飞天像 大高7.9*小高5.5厘米
http://s14/middle/627d2537t94fc944f46dd&690
年代:北齐(公元550年—577年){距今约1400年左右}
http://s2/middle/627d2537t93d837d06101&690
【名称】:飞天像
【类别】:白石
【年代】:北齐
【文物原属】:北齐佛教文化遗物
【文物现状】:春建*私人收藏
http://s10/middle/627d2537t93d8381ca609&690
【简介】:飞天像(残片)此飞天像人物雕刻传神,为中国早期佛教石刻雕塑。(可惜已残缺)虽已残缺,但是早期佛像雕塑,由于时代久远,为不可多得之物...
PS一下,造像纹路更加清晰明了:
http://s7/middle/627d2537t93d83868f336&690
[相关文字故事]:(摘自网络)飞天,意为飞舞的天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指苍穹,但也认为天有意志,称为天意。在佛教中,娑婆世界由多层次组成,有诸多天界的存在,如三十三天、兜率天等,这些天界的众生,中文翻译为天人,个别称为天神,常简称为天,飞天即此意。道教常称作天仙。在中文里,天人之王亦常省称为天,如“大梵天”、“功德天”等。飞天多画在佛教石窟壁画中。飞天是歌神乾闼婆和乐神紧那罗的化身,原是古印度神话中的歌舞神和娱乐神,他们是一对夫妻,后被佛教吸收为天龙八部众神之内。
http://s8/middle/627d2537t93d838e309b7&690
飞天从起源和职能上说,它不是一位神。它是乾闼婆与紧的复合体。乾闼婆是印度梵语的音译,意译为天歌神。由于他周身散发香气,又叫香间神,紧那罗是印度古梵文的音译,意译为天乐神。乾闼婆和紧那罗原来是印度古神话和婆罗门教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神话传说中说他们一个善歌,一个善舞,形影不离,融洽和谐,是恩爱的夫妻。后来被佛教吸收,化为天龙八部众神中的两位天神。唐代慧琳〈音义〉上解释说:“真陀罗,古作紧那罗,间乐天,有微妙间响,能微妙音响,能作歌舞。男则马首人身,能歌;女则端正,能舞。次此天女,多与乾闼婆为妻也。”乾闼婆与紧那罗被佛教列入天龙八部神后,随着佛教理论和艺术审美以及艺术创作的发展需要,由原来的马头人峰的狰狞面目,逐渐演化为眉清目秀,体态俏丽,翩翩起舞,翱翔天空的天人飞仙了。乾闼婆和紧那罗最初在佛教天龙八部众神中的职能中有区别的。乾闼婆---乐神的任务是在佛教净土世界里散香气,为佛献花、供宝、作礼赞,栖身于花丛,飞翔于天宫,紧那罗----
歌神的任务是在佛国净土世界里,为佛陀、菩萨、众神、天人奏乐歌舞,居住在天宫,不能飞翔于去霄,后来乾闼婆和紧那罗的职能混为一体;乾闼婆亦演奏乐器,载歌载舞;紧那罗亦冲出天宫,飞翔云霄。乾闼婆和紧那罗男女不分,合为一体,化为后世的飞天。莫高窟西魏时已出现了持乐歌舞的飞天。隋代以后,乾闼婆和紧那罗混为一体,已无法分辩了。只是音乐界、舞蹈界写文章时,为了把他们和乐伎加以区别,把早期天宫奏乐的乾闼婆定名为天宫乐伎,把后来合为一体、持乐歌舞的飞天定名为飞天伎乐。敦煌飞天从艺术形象上说,它不是一种文化的艺术形象,而是多种文化的复合体。飞天的故乡虽在印度,但飞天却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它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国道教羽人、西域飞天和中原飞天长期交流、事融合为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飞天。它是不长翅磅的不生羽毛、没有圆光、借助彩云而不依靠彩云,主要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而凌空翱翔的飞天。飞天可以说是中国艺术家最天才的创作,是世界美术史上的一个奇迹。
http://s8/middle/627d2537t93d83910d7d7&690
相传佛说法时,诸天感动,飘散香花作为供养,形成“天花乱坠”的壮丽景象。诸经的“序分”中往往有这种描写。《心地观经·序品》云:“六欲诸天来供养,天花乱坠遍虚空。”此系欲界诸天的供养。《仁王经·序品》云:“时无色界雨诸香花,香如须弥,华如车轮。”此系无色界诸天的供养。“香如须弥”谓花香远播,“华如车轮”谓花型硕大。关于“天花”的种类,据《法华经·序品》介绍,主要有“曼陀罗化”和“曼殊沙华”:“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满树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天台宗谓之“雨华瑞”。对于这两种花,历来译说颇多。简言之,是或大或小、或红或白的悦目之花。“天花”尚有一层意义:“天竺国法,名诸好物皆名天物。虽非天上华,以其妙好,故为天华。”(《大智度论》卷九)又如玄奘精于大乘教,议论风发,被印度人民尊称为“大乘天”,也是一例。可见“天华”亦可借指人间妙好之花。
http://s5/middle/627d2537t93d8395d0fa4&690
此外,又有高僧大德说法而致“天花乱坠”的传说。相传梁武帝延请云光法师在健业(今南京)城南讲经,天花纷坠。事见《高僧传》。花雨坠落,即成为斑斓的石头——“雨花石”。云光说法处的山丘状若平台,被称为“雨花台”。梁武帝自己也善于讲经,他“常披袈裟,讲《放光般若经》,感得天花乱坠,地变琉璃”(《碧岩录》第一则评唱)。又唐代的华严大师智俨在长安云华寺讲说《华严经》,宗风大振,被称为“云华尊者”。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寺塔记上》“大同坊云华寺”条云:“大历中,僧俨讲经,天雨华,至地咫尺而灭,夜有光烛室。敕改为云华。”亦用以称美高僧说法。如清·姚鼐《赠释妙德尝作〈老子疏〉者》诗:“宴坐苔生地,谈空花雨天。”
http://s14/middle/627d2537t93d839f5b0ad&690
飞天不仅画在藻并、佛龛、四披上,大部分画在经变画中。佛陀在极乐世界正中说法,飞天飞绕在上空,有的脚踏彩云,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挥臂,腾空而上;有的手捧鲜花,直冲云霄;有的手托花盘,横空飘游。那迎风摆动的衣裙,飘飘翻卷的彩带,使飞天飞得多么轻盈巧妙、潇洒自如、妩嵋动人。
http://s2/middle/627d2537t93d83a6fca91&690
唐代 李白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
霓裳曳广带,飘浮升天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