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活字印刷难堪大用
(2014-03-10 17:16:23)
标签:
活字印刷文化 |
分类: 书法汉字及中国文化 |
古代中国活字印刷难堪大用
网易《另一面》第1020期罗雯
(原文摘编)古代印刷术大体上可分为活字印刷和雕版印刷两大类。活字印刷术前,中国一直采用雕版印书。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宋版《大藏经》1046部5048卷,雕版达13万块之多。
宋人毕昇在1041-1048年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术,是中国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的发明,是为了克服雕版印刷的弊端,如错误难以修改等。
但事实上,在中国古代,这种技术并没有广泛应用。清末版本目录《增订四库简明目录》著录历代书籍两万部,活字印刷的仅二百二十部。
原因在于,汉字是表意文字,一副活字要满足排版需要制作量数以十万计这样大的数量,制作工程相当繁复。欧洲人所使用的拼音文字体系,仅需要制作数十种字母的活字,便可以非常方便地完成排版工作。清雍正四年铜字版《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是中国官刻首次采用活字印刷,但政府并不关心活字版的使用,25万枚铜活字最后被炼铸为铜钱。
西式铅字印刷传入中国是在1839年,这一年英国传教士理雅各将马六甲英华书院及其印书厂的华文活字和印刷机器迁往香港。香港首份华文报章《遐迩贯珍》就是由英华书院的汉字活版印刷厂印刷发行的。从两广总督、上海道台与清总理衙门等,都购买过英华书院铸造的中文活字,或全套活字铜模。
此后,中国古老的雕版印刷术逐渐被淘汰,西人铸造的中文铅字就一直垄断着中国的印刷业。直到1985年,激光照排印刷技术的发明,引发了中国印刷行业的一场革命。
【推荐理由】中国人均GDP也早已突破6000美元,中等收入国家了。人富了,心态也就好了,不需要老是以“我们祖上阔气着呢”聊以自慰,对传统的认识反而能更自信、更客观。近代印刷术源于西人古腾堡,虽然比毕昇要晚400年,但古腾堡成功地整出了由铅、锑、锡三种金属按合理配比熔铸的活字,既坚硬又不变形,因而获得大规模应用,推动了文明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