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岛余生男子汉?
(2014-03-03 11:24:10)
标签:
孩子文化 |
分类: 教育经济管理法律 |
荒岛余生男子汉?
作者:卡乎
2014-02-28 08:26:33来源:南方周末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运动兴趣,督促政府和社区提供更好的游乐设施
在阿姆斯特丹冯德尔公园,两岁的女儿跟着别的小朋友钻进巨大的铁笼子里,沿着里面的台阶往上爬。难度越来越大,女儿被卡在一个地方,上不去又下不来。她坚持不懈地进行各种尝试,很长时间都未能成功。必须要抓住铁丝网攀爬,我认为她根本没有这样的技能,着急地劝她跳下来撤回。女儿不肯放弃,终于领悟到技巧。然后她一级一级上去,直到顶端,最后从一个铁筒里滑下来。从地上爬起来,她兴致勃勃地从头再来。
欧洲各地有很多类似的游乐设施,它们对孩子的心理、体能和智力都构成挑战,鼓励他们勇敢试探,同时又富有乐趣。当然,很重要的前提是,它们是安全的。显然进行了各种测试,无论出什么事故,都不会对孩子造成严重伤害。
女儿很享受这些游戏,体能和运动技巧也得到增强,而且热衷于冒险,常常做出大人意想不到的高难动作。老是受到惊吓的我,不得不反复阻止她,她的自我挑战兴趣方有所减弱——我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无论如何,她仍然喜欢运动,大冬天穿着单衣在游乐场跑来跑去。
跟很多人想象的不一样,锻炼对于女儿来说,并不是吃苦和忍耐,更不会有大人举着鞭子逼迫她。大人和她常有的斗争是,时间太长了,或者天气太冷了,没法再陪她,必须要回家,而她总是不肯走。
国内媒体时常报道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娇气,体弱多病,胆小怕事。奇怪的是,很少有人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运动兴趣,更没有人讨论如何督促政府和社区提供更好的游乐设施。常见的意见有两种:一是怪罪奶奶、妈妈和女老师,让孩子们学会了“娘娘腔”,没有“阳刚气”;二是宣扬把孩子突然扔到某个陌生的艰苦环境里,如同神迹般地,在一小段时间内变成另外一个人。在我看来,这两种说法都非常荒唐。
“娘娘腔”、“阳刚气”之类的性别歧视教育,不能给孩子带来强健和勇敢,只能让他们变成心胸狭隘的智力残缺者。从幼儿园到体操班、音乐课、舞蹈课和语言课,女儿迄今为止遇到的全都是女老师。尽管我认为男老师同样也能教好,但是跟性别没有关系,而是教学方法的问题。
至于报纸、电视都乐于宣传的艰难环境锻炼,很多是利用中国家长渴望奇迹的赌徒心理,编出的充满虚假信息和错误观念的报道。比如,在最近某报中,有这么一段文字:“日本的孩子独自一人来塔沟练武快一年了,听他讲,他们七八岁的时候大多被家长带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扔下,然后自己想办法回家,家长的目的很明确,这孩子若是不能活着回来,养了也没用。”
我专门写信向一位日本朋友求证,得到的回答是:“这是记者的幻想”,“可能看多了武侠片的记者的‘好’创作”,“这种思路基本上在现代日本父母心里不会存在”。记者那样写,是为了证明塔沟武校的重要。位于河南登封的塔沟武校,借着少林寺的名声招揽学生,据称在校学生人数超过三万,年龄最小的只有六岁。很多家长送孩子来练武,希望他们“吃点苦、受点罪”,成为“男子汉”。
如此大规模的少儿学校,我相信它已经从河南省当局获得齐备的手续,但是仍然怀疑它的资质。记者称道的让六岁儿童远离父母,每天早上五点半就起床晨练,显然有违现代育儿常识。作为一种特殊教育,不知道有没有专家对它跟踪调查,看看这么多年来,从这所武校走出的“男子汉”们都去了哪里,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
城市中产家庭是不会把孩子送去这种学校的。很多是那些没有方法教育孩子,同时又得不到社会支持的底层人家,被媒体误导,信奉“若是不能活着回来,养了也没用”的野蛮观念,幻想着通过强制力“脱胎换骨做新人”的奇迹,花钱送孩子去受罪。记者好像很同情弱势人群,但是他不知道这是对他们的双重盘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