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唐宋文学家书法觅珍(上)

(2013-07-26 11:06:09)
标签:

转载

分类: 书法汉字及中国文化
唐宋文学家书法觅珍(上)

                         

                      墨轩/搜集整理

 

唐宋是我国文学发展的最鼎盛时期,涌现出了很多的文学家和文学艺术作品,可以说空前绝后。许多经典文学诗篇千古流传,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给我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在唐宋的著名文学家中,他们不但流传下很多我们所熟悉的诗词歌赋,也给我们流传下一些珍贵的书法作品。

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只知道其文学作品,而忽略了他们的书法同样精彩,也许很多人并没有见过这些文学大师的书法,象李白,杜牧,陆游,司马光等留下的墨迹很少,这反倒显得更加弥足珍贵。他们的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也应该占有一席之地。由于他们诗名太大,故其书名 “特为诗所掩耳”。

    现搜集整理一些唐宋文学大家(李白、杜牧、贺知章、范仲淹、欧阳修、范成大、王安石、朱熹、辛弃疾、司马光、苏辙、苏轼的书法作品供大家欣赏。

                                                       --- 墨轩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清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东),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李白即出生于此。

    虽然李白的书名为诗名所掩,但是在历代书史专著里仍然有着记载。宋黄山谷曾经评说:“李白在开元,天宝间,不以能书传。今其行,草殊不减古人”。清人周星莲《临池管见》也说太白书“新鲜秀活,呼吸清淑,摆脱尘凡,飘飘乎有仙气。”

    可见,作为唐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的书法作品中也充满着浪漫主义的写意情调。

 

[转载]唐宋文学家书法觅珍(上)

  

 《上阳台帖》墨迹

 

释文:
   “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可窮。十八日,上陽臺書,太白。”

   《上阳台帖》为李白书自咏四言诗,也是其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行草书,5行,24字,有款,款署“太白”二字。帖前隔水上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书题签“唐李太白上阳台”七字。此帖用笔纵放自如,快健流畅,于苍劲中见挺秀,意态万千。结体亦参差跌宕,顾盼有情,奇趣无穷。帖后有宋徽宗赵佶一跋,跋文为:“太白尝作行书 ' 乘兴踏月,西入酒家,可觉人物两望,身在世外 ' 一帖,字画飘逸,豪气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诗鸣也。”

    元代书法家欧阳玄在观赏了诗仙李白的此帖后,题诗云:“唐家公子锦袍仙 ,文采风流六百年。可见屋梁明月色,空余翰墨化云烟。 ”

 

杜牧

 

    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人谓之小杜,以别于少陵。七绝龙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人号“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杜牧工行草书。《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

 

    一生风流倜傥,雅好声色,27岁时,结识了当时著名的歌妓张好好,酒宴间的轻歌妙舞,使他大为倾倒,并有诗相赠,不意五年后偶然于洛阳东城又巧遇张好好,其时她已沦落为他乡之客,当垆卖酒,杜牧作了一首长篇五言古诗相赠,这便是著名的《张好好诗》,此作不仅文笔委婉,而且书法亦佳,是唐人留下不多的墨迹之一。该书用硬黄纸,高一尺一寸五分,长六尺四寸,末缺六字。书后有董其昌跋:樊川此书,深得六朝人气韵,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牧之,亦名家也。《宣和书谱》评谓: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相表里。

 

[转载]唐宋文学家书法觅珍(上)

 

[转载]唐宋文学家书法觅珍(上)

 

[转载]唐宋文学家书法觅珍(上)

《张好好诗》墨迹

释文:张好好诗并序

    牧太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来乐籍中。后一岁,公移镇宣城,复置好好于宣城籍中。后二岁,为沈著作述师,以双鬟纳之。后二岁,于洛阳东城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

          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翠茁凤生尾,丹叶莲含跗。

          高阁倚天半,章江联碧虚。此地试君唱,特使华筵铺。

          主公顾四座,始讶来踟蹰。吴娃起引赞,低回映长裾。

          双鬟可高下,才过青罗襦。盼盼乍垂袖,一声雏凤呼。

          繁弦迸关纽,塞管裂圆芦。众音不能逐,袅袅穿云衢。

          主公再三叹,谓言天下殊。赠之天马锦,副以水犀梳。

          龙沙看秋浪,明月游东湖。自此每相见,三日已为疏。

          玉质随月满,艳态逐春舒。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

          旌旆忽东下,笙歌随舳舻。霜凋谢楼树,沙暖句溪蒲。

          身外任尘土,樽前极欢娱。飘然集仙客,讽赋欺相如。

          聘之碧瑶佩,载以紫云车。洞闭水声远,月高蟾影孤。

          尔来未几岁,散尽高阳徒。洛城重相见,婥婥为当垆。

          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

          门馆恸哭后,水云秋景初。斜日挂衰柳,凉风生座隅。

          洒尽满襟泪,短歌聊一书。

 

贺知章

 

贺知章(659-744) 字季真,一字维摩,号石窗,晚年更号四明狂客,又称秘书外监。唐会稽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太子洗马德仁之孙。其排行第八,人称贺八。开元十三年(725)擢礼部侍郎,宫至秘书监。故人称贺秘监,又简称贺监。天宝三年 (744)辞官还乡为道上,建千秋观以隐居其内,未几卒,享年86岁。

贺知章少时以诗文闻名,神龙年间(705—707)已名扬京城。开元初年与吴越人包融、张旭、张若虚以诗文齐名,世称吴中四士,亦称吴中四友吴中四杰。贺知章邕容省闼,高逸豁达,为一代清鉴风流之士。尤喜好在饮酒中乘兴书写诗文,直到纸尽方止。    

曾与张旭、崔宗硅《海录碎事》亦将其与陈子昂、宋之问、孟浩然等人并称为仙宗十友。贺知章还与张旭情投意合,交往甚密,又为姻亲,故时人也常以贺张称之。两人也经常同游,他写的诗清新通俗,《回乡偶书》、《咏柳》等都是脍灸人口、千古传颂的不朽名篇。

     贺知章善草隶。温庭筠云:知章草书,笔力遒健,风尚高远。当时人们还将其草书与秘书省的落星石、薛稷画的鹤、郎馀令绘的凤,合称为秘书省四绝。然而贺知章的书法存世极少,现可见的草书作品只有《孝经》。此外贺知章也擅楷书,有《龙瑞宫记》传世。

 

[转载]唐宋文学家书法觅珍(上)

 

[转载]唐宋文学家书法觅珍(上)

贺知章《草书孝经》

 

范仲淹

 

    范仲淹( 989-1052 )北宋大臣,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幼时家贫,日食三餐不继,不得不将米煮成薄粥,凝结后划成四块,早晚各食其二,流传下“断齑(切碎的腌菜)划粥”的故事。乃发奋攻读,“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 

    仲淹是宋代一位正直的有远大理想的政治家。据《宋史》记载他“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虽然几次遭受贬谪,朝中又有不少政敌,但他依然“以天下为已任”,“日夜谋虑兴致太平的君国大事。”他的著名散文《岳阳楼记》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被后世广为传颂。“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把个人的恩怨、荣辱、得失置之度外,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他忧君、忧国、忧民之心,未尝稍去于怀。 

    范仲淹一生薄以待已。他为广德军司理参军任满离职时,“贫止一马,鬻马徒步而归”。

    仲淹善书。宋黄庭坚《山谷题跋》中云:“范文正公书落笔痛快沉著,极近晋宋人书。往时苏才翁笔法妙天下,不肯许一世人,惟称文正公与《乐毅论》同法,…… 盖文正钩指回腕,皆优于古人法度。”又云:“范文正公书《伯夷颂》极得前人笔意,盖正书易俗,而小楷难于清劲有精神。朱长文《续书断》谓仲淹晚年学王羲之《乐毅论》,亦一代之墨宝也。明唐锦《龙江梦余录》评范仲淹书极端劲秀丽,无毫鋩纵逸之态。”清高士奇亦云文正书法挺劲秀特,肖其为人。

 

[转载]唐宋文学家书法觅珍(上) 

《远行帖》

[转载]唐宋文学家书法觅珍(上) 

《边事帖》 

 [转载]唐宋文学家书法觅珍(上)

《道服赞》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嘉佑五年(1060),拜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以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熙宁四年(1071)六月,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居颍州。卒谥文忠。一代名臣、著名的历史学家和书法家。
    欧阳修一生博览群书,以文章冠天下。他文史兼通,造诣很深,对宋代文风的改革颇有贡献,名列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欧阳修书法亦著称于世,其书法受颜真卿影响较深,朱熹说:“欧阳公作字如其为人,外若优游,中实刚劲。”。这位散文宗师还是一位金石收藏学的先驱开拓者,编辑和整理金石遗文上千卷,并撰写成《集古录跋尾》十卷四百多篇,简称《集古录》。其中金文跋二十余篇,其他绝大部分为石刻跋尾。这是今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

 

[转载]唐宋文学家书法觅珍(上)

《致端明侍读留台執事尺牍》 

[转载]唐宋文学家书法觅珍(上) 

《灼艾帖》  

[转载]唐宋文学家书法觅珍(上) 

《行书自书诗文稿卷》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