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文学家书法觅珍(下)
墨轩/搜集整理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里洋村),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
《行书楞严经旨要卷》为王安石去世前一年亲自校正楞严经卷文字。自署"余归锺山,道原假楞严本,手自校正,刻之寺中,时元丰八年(1085)四月十一日临川王安石稽首敬书"。作者时年六十五岁。卷后有南宋牟献之,元王蒙,明项元汴、周诗题跋。曾经元陈惟寅,明项元汴、曹溶鉴藏。
![[转载]唐宋文学家书法觅珍(下) [转载]唐宋文学家书法觅珍(下)](//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行书楞严经旨要卷》
朱熹
朱熹(1130一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长期生活在武夷山,晚年定居建阳考亭(今福建建阳市)。
朱熹5岁入学,18岁贡于乡,次年(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年)中进士第。在朱熹71年的生涯中,为官9年,其他时间大都是著书立说、讲学论道,其著作有70余部460多卷,主要有《四书集注》、《诗集传》、《楚辞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通监纲目》等;创办书院27所,门生达数千人。朱熹是中国南宋时期最著名的理学家,又是继孔子之后最伟大的封建教育家。他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政治和文化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明陶宗仪《书史会要》:“朱子继续道统,优入圣域,而于翰墨亦工。善行草,尤善大字,下笔即沉着典雅,虽片缣寸楮,人争珍秘,不啻兴圭壁。”书法初学汉魏崇尚晋唐,主张复古而不泥古,独出已意,萧散简远,古澹和平,非流俗所敢望,大有晋人风致。
![[转载]唐宋文学家书法觅珍(下) [转载]唐宋文学家书法觅珍(下)](//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唐宋文学家书法觅珍(下) [转载]唐宋文学家书法觅珍(下)](//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城南唱和诗卷》
此诗卷是朱熹为和张栻城南诗20首所作。书法笔墨精妙,萧散简远,笔意从容,灵活自然,无意求工,而点画波磔无一不合书家规矩,韵度润逸,苍逸可喜,是朱熹书法代表作,为朱熹传世佳作。明陆简《朱熹城甫唱和诗帖跋》云:“紫阳夫子平生讲道之功日不暇给,而于辞翰游戏之事亦往柱精诣绝人。评书家谓其书郁有道义之气、固耳。”
![[转载]唐宋文学家书法觅珍(下) [转载]唐宋文学家书法觅珍(下)](//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书翰文稿
》
《书翰文稿》作于庆元元年(1195)辽宁省博物馆藏。信札二幅,此为七月六日帖,后有元、明两代共11家的题识跋浯,内容包括朱画象像。明王鏊《震泽集》云:“晦翁书笔势迅疾,曾无意于求工,而寻其点画波磔,无一不合书家矩蠖,岂所谓动容周旋中礼者耶。”
![[转载]唐宋文学家书法觅珍(下) [转载]唐宋文学家书法觅珍(下)](//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致教授学士尺牍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范成大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以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出使金国,不辱使命,全节而归,除中书舍人。孝宗时,除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后除吏部尚书,拜参知政事,进资政殿学士,领洞霄宫,加大学士。
晚年隐居家乡石湖。与陆游友谊甚笃。成大才华横溢,素有文名。挟击时弊,赞成抗金。善写田园诗,诗风继唐,同情民苦,对后世颇有影响。
范成大不仅擅诗,而且善书。书法为诗名所掩。工书翰,精于行草书,师法黄庭坚、米芾,而自变其体,自成一家。其书遒劲可爱,生意郁然,飘逸古雅,用笔流畅自然。
![[转载]唐宋文学家书法觅珍(下) [转载]唐宋文学家书法觅珍(下)](//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急下帖》
释 文 :
成大只候辞急下,便决马首所向。今打包已临彼矣,万一未遂所辞,扶赢强之西,□悉以垂诲,惟久要之义,无多逊也。或有西南一切委使,亦□悉以其目示及,当奉周旋。成大自去国来,朝贵不甚通书,得书者回之,或迁除者,摄书自故事贺之。老懒已废书尺中事业,自后恐欲有所扣问,当以一幅通门下,切恕其崖略可耳。成大再覆。
宋陈槱《负暄野录》云:“石湖工行、草书,与张于湖悉习宝晋,而各自变体。虽未尽合古,自有一种神气,亦足嘉尚。”明陶宗仪《书史会要》谓范成大“字宗黄庭坚、米芾,虽韵胜不逮,而遒劲可观。”这两条书评道出范成大书法的师承关系,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信札《急下帖》篇幅虽小,仅一百五十余字,但它“劲挺飘逸”、“古雅恬淡”和“浪漫不羁”的艺术特点,给观赏者以极深刻的印象,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到作者的鲜明个性和反映时代的书法风格。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
,字幼安,山东历城人。蔡伯坚弟子。耿京聚兵山东,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南渡归宋。孝宗朝官至大理少卿,加集英殿修撰,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等职。后进龙图阁,知江陵府,又进枢密都承旨,未受命即卒。著有《稼轩集》。
![[转载]唐宋文学家书法觅珍(下) [转载]唐宋文学家书法觅珍(下)](//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去国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弃疾自秋初去國,悠忽見冬,詹詠之眨Σ惶妗5谠凋岏Y到官,即專意督捕,日從事於兵車羽檄間,坐是倥傯,略無少暇。起居之問,缺然不講,非敢懈怠,當蒙情亮也。指吳會雲間,未龜合并。心旌所向,坐以神馳。右謹具呈。宣教郎新除秘閣修撰,權江南西路提點刑獄公事,辛弃疾劄子。
此帖是《宋人手简册》中一页,内容为酬应类。辛弃疾平茶寇后,诏江西提刑除秘阁修撰,故此帖当书于淳熙二年十月间,时年36岁。
此帖书法中锋用笔,点画尽合法度,书写流畅自如,浑厚沉婉,笔意略显苏黄遗规。虽无豪纵恣肆之态,亦不失方正挺拔之气,为辛弃疾仅见的墨迹珍品。
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仁宗宝元初(1038)中进士甲科,除奉礼郎。仁宗末(1036),迁天章阁待制兼知谏院。英宗时(1046-1067),进龙图阁直学士。
治平三年,以所撰《通志》八卷进献,英宗悦之,命置局秘阁续其书,神宗名之曰《资治通鉴》。王安石得政,行新法,以司马光为代表的旧党不断反对新法,迫使王安石辞去宰相职务。哲宗即位,元佑初(1086)拜尚忆左朴射兼门下侍郎,遂废新法,恢夏旧制,是为“元佑更化”。年六十八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
宋黄庭坚云:“温公正书不甚善,而隶法极端劲,似其为人,所谓左准绳,右规矩,声为律、身为度者,观其书可想见其风采。”近人马宗霍云:“司马温公性端重,《通鉴》书稿,作字方整,未尝为纵逸之态,故十九年始克成书。”
![[转载]唐宋文学家书法觅珍(下) [转载]唐宋文学家书法觅珍(下)](//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天圣帖》
《天圣帖》,楷书,纸本,纵三零·三厘米,横四八·六厘米。凡十七行,每行字数不一,共一百五十一字。司马光此件为陈省华手书诗稿所作跋语一则。
释 文 :
天圣中先太尉与故相国庞公,同为群牧判官、故省副陈公与庞公善,光以孺子得拜陈公于榻下。元丰二年,八月乙丑晦。陈公之孙法曹过洛,以公手书诗稿相示,追计五十年矣。乌呼!人生如寄,其才志之美,所以能不配于后者,赖遗文耳。苟无贤子孙,其湮没不显于世,可胜道哉!光窃自悲,侍公之久,今日乃得睹公之文,又喜法曹君之贤,能显融其先烈,是敢嗣书于群贤之末。涑水司马光。
![[转载]唐宋文学家书法觅珍(下) [转载]唐宋文学家书法觅珍(下)](//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真书宁州帖
上海博物馆藏
此帖为司马光答复其侄子司马富的手札,叮嘱其辞官归里,侍养尊亲,为司马光六十七岁时所作。其书法结体方正,用笔的起落明晰利落,古雅淳厚,并寓隶书笔意。
苏 辙
苏辙(1039-1112),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号颖滨遗老。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兄苏轼并称“三苏”。宋神宗年间曾任翰林学士、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为文注重养气,风格汪洋淡泊,也有秀杰深醇之气。
![[转载]唐宋文学家书法觅珍(下) [转载]唐宋文学家书法觅珍(下)](//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怀素自叙帖题跋
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苏辙的书法不多见,此跋也疑为后人所伪托,从此跋可以看得出受到其兄苏轼和黄鲁直的影响,下笔沉着,使转起伏,但较之苏轼,笔墨的功力、才力都要显得逊色。
苏 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他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他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他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在书法艺术创造中去丰富和发展传统技法,不是简单机械的去模古。
黄庭坚将苏轼书法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年姿媚、中年圆劲、晚年沉著。早期代表作为《治平帖》,笔触精到,字态妩媚。
![[转载]唐宋文学家书法觅珍(下) [转载]唐宋文学家书法觅珍(下)](//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治平帖》
中年代表作为《黄州寒食诗帖》。此诗帖系元丰五年(1082)苏轼因为乌台诗案遭贬黄州时所写诗两首。诗句沉郁苍凉又不失旷达,书法用笔、墨色也随着诗句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跌宕起伏,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达到“心手相畅”的几近完美的境界。所以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转载]唐宋文学家书法觅珍(下) [转载]唐宋文学家书法觅珍(下)](//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黄州寒食诗帖》
晚年代表作有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此二赋以古雅胜,姿态百出而结构紧密,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其最晚的墨迹当是《与谢民师论文帖》(1100年)。
![[转载]唐宋文学家书法觅珍(下) [转载]唐宋文学家书法觅珍(下)](//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洞庭春色赋》
![[转载]唐宋文学家书法觅珍(下) [转载]唐宋文学家书法觅珍(下)](//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中山松醪赋》
其代表作主要有《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春帖子词》、《爱酒诗》、《寒食诗》、《蜀中诗》、《醉翁亭记》等。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