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省、吟”的音义

标签:
转载 |
分类: 书法汉字及中国文化 |
复博友:“省、吟”的音义
万
阅夜问:“万老师好,请教杜诗“画图省识春风面”中“省”的音义。目前看到的各种解释都似有缺陷。王力,注读xǐng释作“察”,非偏正式,不合于对仗;新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注读xǐng释作“曾经”,似不见于工具书,亦似不通于文意;仇注,夹注反切读xǐng,引朱瀚释作“省约”则似读shěng;《杜诗镜铨》引朱瀚释则作“不识”的“婉辞”;国学网上有新说作通“眚”释作“错识”,但这在唐代有通假例吗?困不得其解,请老师指教。”
讨论: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其中,“省识”的“省”解释不一。
《说文·眉部》“省,视也,从眉省,从屮”,是睁大眼睛察看细物。有两读:一读《广韵》息井切,心母静韵上声,今读xǐng,有“察看、检查、觉悟、看望父母”等义。“省察”义如《论语》“吾日三省吾身”,引申为“知道、已知”,“不省”就是“不察、不知”,到唐代口语为“不曾知、不曾”。另一读《广韵》所景切,生母梗韵上声,今读shěng,有“行政区、节约、简易、减免、”等义。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中的“省”,王力《古代汉语》注为“察”,则“省识”为“辨认”之意。一般认为这种解释不好,即不合诗意,又不合此联的对仗要求,“空归”是状谓式的偏正结构,“省识”如解为“察看而认识”就是并列结构了。
有据“省”通“眚”,将“省识”理解为“错识”的。上古是有“省”通“眚”且解为“过错”的用例,如《小尔雅·广诂》“省,过也”。《书·洪范》“曰王省惟岁”,孔颖达疏:“史迁‘省’作‘眚’”,孙星衍疏:“古省、眚通”。不过今本《史记·秦始皇本纪》“饰省宣义”,张守节正义:“省,过也”,也不作“眚”。唐代则很少见到这样的通假用例。因此解“省识”为“错识”,过于迂曲,仅备一说而已。同样,解“省识”为“不识”之婉辞,甚至解“省识”为“简单认识”,读shěng,也只能略备一说。
杜甫的格律诗谨严的,此首为七律,作为颔联的“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必然是工对。“春风面”指昭君年少时的美丽容颜,“夜月魂”她指去世后的思乡幽灵,文意、词性对仗工整;“画图”为所画美人图或以指代画工,“环佩”指美人佩饰或借指昭君,对仗工整;剩下“省识”当与“空归”词义词性工整对仗。
有较多的人和文章认为,“省识”的“省”当读xǐng,解作“曾”,新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读xǐng并释作“曾经”,取的就是此说。
“未省”是六朝至唐宋时期的俗语词,意即“未曾”,有时“省”就是“曾”。如唐王绩《看酿酒》“从来作春酒,未省不经年”,“未省”即“未曾”。高适《在哥舒大夫幕下请辞退托兴奉诗》“自从嫁与君,不省一日乐”;岑参《函谷关歌送刘评事使关西》“野花不省见行人,山鸟何曾识关吏”,“不省”都是“不曾”。杜甫《秋雨叹》“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乾”,仇兆鳌《杜诗详注》于“曾”下注:“陈浩然本作‘省’”。杜甫《见王监兵马使说近山有白黑二鹰》之二“黑鹰不省人间有,度海疑从北极来”,“不省”就是“不曾”。白居易《放言》五首“北邙未省留闲地,东海何曾有定波”,“未省”就是“未曾”。贾岛《寄贺兰朋吉》“会宿曾论道,登高省议文”,“省”就是“曾”。所以,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卷五云“省,犹曾也”。引用杜甫这联诗,且证以周邦彦《拜星月慢》词“画图中旧识春风面,谁知道自到瑶台畔”,谓周词脱胎于杜诗,“旧识”即“省识”,就是“曾识”,也就是“曾经认得”。这样解,“省识”就是状谓式的偏正结构,就与“空归”对仗严整了。
因此,“省识”的“省”读xǐng,解为“曾经认识”,是较为合适的选择。
许可秋问:“万老师:我想知道“吟”最初的意思是什么。好像《说文解字》里没有这个字,有人认为与“今”相通。呵呵,我胡涂了,不知道该怎样理解。请教万老师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