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焦元溥  谁是音乐会的重心

(2013-04-08 10:57:37)
标签:

音乐

主角

文化

分类: 电影音乐摄影戏曲
谁是音乐会的重心

作者: 焦元溥

来源:南方周末 2013-04-04 23:14:04

表演艺术往往被视为商品和消费。观众买张票就自我膨胀,甚至认为艺术该为金钱服务

随着西方古典音乐在中国越来越热门,音乐会越来越多,种种不该出现的乱象也就跟着无可奈何地发生:小孩吵闹,琴童嬉笑,家长管不住,稚子满场跑。演奏家则一脸苦恼,或者索性罢弹退场。

其实,以前的音乐会,很可能也是这样。

至少巴黎歌剧院,以前真的是社会名流的交际场。观众喋喋不休,吵到听不见台上歌手演唱。直到20世纪初,新总监把观众席灯光调暗,让焦点全部聚于舞台,才逐渐改善观赏秩序。

但我们真的要走回头路吗?

在亚当·查莫斯基(Adam Zamoyski)所写的肖邦传记中,我们可以见到以下记载:

在1830年的七月革命之前,音乐家(即使是李斯特或罗西尼之辈)通常都从后门进去,演奏完之后由管家打发到外头付钱。1830年之后,这些神的使者不再被当作兜售生意的商人。音乐家多半是以宾客的身份受邀参加晚会,由主人家礼貌地请他弹一曲,第二天再把一份礼物或酬劳郑重送往他的住家。肖邦从小就学会在蓝宫和美景宫作客,和这些地位极其尊贵的人关系良好,在这样的环境下更受欢迎,也更怡然自得。因此他受到各方热情邀约,邀请函经常附上这么一句:“我们当然明白,阁下可能把手指头留在家里。”

这最后一句真正的意思,是当时社会风气已然改变。音乐家被视为艺术家,而非奴仆杂役。你若不会期待画家在舞会现场作画,雕刻家在饭局里敲敲打打,那么也就不必默认音乐家一定要为来宾演奏。邀请肖邦,是因为他是大艺术家,而不是一个钢琴演奏者。能有他出席,是主人的光荣,而不是请他提供娱乐消遣。

如此地位,得来不易。海登当年虽为宫廷乐长,其实也就是个高级乐佣。莫扎特在萨尔兹堡被安排和仆役一起吃饭;这位自知自信的旷世天才终是忍无可忍,跑到维也纳想当独立艺术家,最后却贫病交迫而死。贝多芬完全了解莫扎特的悲剧,但他同样知道自己的价值,更不想委曲自己。当他的赞助人邀请他晚餐,暗示不成索性明示,希望他为宾客演奏,贝多芬二话不说掉头就走,即使外面滂沱大雨也在所不惜。事后,贝多芬还写了封严正的书信给予“教训”。何其有幸此信仍在,笔迹斑斑是这句震古烁今的话:“请你记住,这个世界上有成百上千个王子,却只有一个贝多芬。”

这世界上的确有很多音乐会,内容形式都以娱乐为主,但对于不是此类的音乐会,请以“尊重演出者”也“尊重艺术”的心态前往。欣赏艺术可以得到快乐,即使是严肃艺术,也可能具有娱乐素材。但阅听人的概念必须清楚,必须认知到音乐家才是音乐会的重心。当下最大的乱象,就是表演艺术往往被视为商品和消费。听众买张票就自我膨胀,以为自己才是演出的主角,甚至认为艺术该为金钱服务。一些演奏者为了赚钱,往往竟也将错就错,为商业利益不惜放弃一切。若不能停止此类恶性循环,则听众将愈见无知自满,艺术家与艺术的地位必日渐低落。

音乐会的秩序,其实完全看场合。一如前述,表演千百种,知道性质再经思索,“理当”就能做出合宜举措。比方说英国国家广播电台(BBC)一系列的“亲子音乐会”,就鼓励家长带孩子参加。在台湾,这类音乐会的主角是儿童,曲目尽可能通俗易懂;在英国,亲子音乐会只是儿童优待,节目照样常是20世纪与当代音乐。有次欣赏BBC交响演奏马勒第五号交响曲,只见全场小孩东倒西歪,乐章间鼾声震天,糗得年轻爸妈尴尬不已。我本来对此曲目安排大惑不解,后来逐渐观察才恍然大悟:低廉票价让爱乐父母可以带孩子来音乐厅睡觉(至少比请保姆便宜);乐团虽得忍受孩子打呼,却真实帮助那些热血青年维持听音乐会的习惯与爱好。只要度过最艰困的育幼时光,当孩子长大,这些爱乐中年终会回到音乐厅,继续成为爱乐壮年与爱乐老年,使青年兴趣延续成老年的人生风景。如此台上台下皆有共识,就算孩子睡成一片,又有何不妥?

无论如何,了解音乐会性质,带着尊重的心意,必然能够开心赏乐而不失礼。看电影都得顾内容分级,音乐会不也是如此!

作者为音乐学博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