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民国课本里的诗意

标签:
转载 |
分类: 教育经济管理法律 |
私塾年代,是将识字教育、道德教育、经典教育合三为一的。读《三字经》的同时,也就大致了解了历史更迭、地理方位,识《千字文》则对时序变换、格物致知有了基本建构,且都首尾连贯,一气呵成,句句押韵,朗朗上口。《千家诗》中有一首宋儒邵康节的《蒙学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将从“一”到“十”的数字巧妙嵌入诗句,组合成一幅诗意乡村画卷,质朴素淡,音韵谐美,数字在此不再抽象,审美潜其间。
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修身立命,编写课本的确是件带圣贤立言之事,疏忽不得,轻率不得。在当时毫无范本参照的情况下,其采取“圆桌会议”的方法讨论进行。在知识体系构造完整的基础上,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同时搭配插图,以增加趣味,便于理解。且在内容编排上遵循教育学原理,注意与儿童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最新修身教科书》全书十册,第一册不用文字,专列图画,第二册列出图画,配以古人格言,以便朗读,第三册则比第二册又稍繁。据蒋维乔回忆:“当时之圆桌会议,惟在最新初小国文着手之时讨论最详悉。第一二册几乎每撰一课,皆讨论至无异议方定稿。至三四册以后,则由各人依据原则自行起草,草成之后,再付讨论;亦有由一二人先行讨论者。尔时不乏有趣味之资料,如余编及某课时,用一‘釜’字,而高梦旦必欲该为‘鼎’字,余曰:‘鼎字太古’不普通,不可用。’高曰:‘鼎字乃日常所用之字,何谓不普通?’余曰:‘鼎字如何是日常所用之字?’高曰:‘鼎字如何不是日常所用之字?’于是二人大争,至于声色俱厉。及后细细分辨,方知闽语呼‘釜’为‘鼎’,而不呼为‘釜’也。相与抚掌大笑。”蔡元培在《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夏君传》中回忆教科书编写情形:“往往一课之题,数人各试为之,而择其较善者,又经数人之检阅,及订正,审为无遗憾焉。”
以1917年所印商务印书馆“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为例:
雨将晴,河水清,两渔翁,须眉皆白,披蓑衣,戴箬帽,同坐岸上,张网捕鱼。(第二册第21课);
竹几上,有针,有线,有尺,有剪刀,我母亲,坐几前,取针穿线,为我缝衣。(第二册第22课);
巷中有屋,四面短墙,向南开门,客堂在前,书斋在旁,卧室在后。(第二册第24课)
座上客,远方来,父陪客,食午饭,饭后出门,与客闲眺,前有青山,旁有流水。(第二册第27课);
北风起,大雪飞,登楼远望,一片白色,雪止日出,檐溜成冰,其形如箸。(第二册第28课);
学生入校。先生曰:“汝来何事?”学生曰:“奉父母之命,来此读书。”先生曰:“善。人不读书,不能成人。”。(第三册第1课);
燕子,汝又来了。旧巢破,不可居。衔泥衔草,重筑新巢。燕子,待汝巢成,吾当贺汝。(第三册第3课);
种桑数亩,春日发芽,芽渐大而成叶。农家妇女,携剪刀与筐,同往采桑,以为饲蚕之用。(第三册第8课);
帽所以护脑,四时皆用之。天暑时,多用草帽,天寒时,多用呢帽,或以缎布为之。(第三册第12课);
庄儿将入学。母曰:“儿尚着棉衣,不觉热乎?人之衣服因寒暑而异,今日天热,可易夹衣。”儿曰:“诺。”遂易衣而出。(第三册第十三课);
温课已毕,弟谓兄曰:“吾辈可游戏乎?”兄曰:“弟欲何戏?”弟曰:“吾辈有竹刀、木枪,民为兵队可乎?”兄曰:“可。”遂率诸弟,为兵队之戏。(第三册第16课);
蜘蛛在檐下结网,既成,有蜻蜓飞过,误触网中。小儿见之,持杆挑网。网破,蜻蜓飞去。(第三册第19课);
红日将下,打麦已完。小雀一群,纷集场上,觅食余粒。数童子立门前,拍手噪逐之。雀闻人声,散入林中。(第三册第21课);
瓶中有果,儿伸手入瓶,取之满握,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母曰:“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第三册第24课);
大雨如注,田水骤满。既晴,数农夫头戴笠入田插秧。秧针出水,长二三寸,分列成行。(第三册第30课);
贾易七岁丧父,其母彭氏,纺织以自养,令易入学读书。有时与以钱,为果饵之费。易不忍用,积得百钱,仍以还母。(第三册第40课);
池中种荷,夏日开花,或红或白。荷梗直立,荷叶形圆。茎横泥中,其名曰藕。藕有节,中有孔,断之有丝。(第三册第49课);
秋夜,有蟋蟀鸣于墙下。弟问姊曰:“蟋蟀口小,鸣声颇大,何也?”姊曰:“蟋蟀有四翅,振翅发声,非以口鸣也。”(第四册第3课);
瓷缸贮蜜,群蝇咸集。一蝇贪食不已,足为蜜胶,不能脱。群蝇见之,皆飞去。贪食之蝇遂死蜜中。(第四册第4课)
除却国文课本,其他科目也秉持理念,惯性此例。
吾乡多山,青翠如画。天晴山现;天雨山隐。我问母曰“山何以能隐现?”母曰:“天晴无云,故山现;天阴有云,故山隐。云能蔽山,山不能动也。”(1927年版《新撰国文教科书》第四册第27课)
同时期的学堂乐歌,也如此。除了李叔同那首著名的《送别》外,尚有一些值得回味者。
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诗意教育看似审美灌输,实则人格教化。沉吟铺辞,清峻慷慨,蕴涵端重,结言端直,读书人的气质风骨,皆濡染在规行矩步里,近朱在为学大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