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读周汝昌先生《兰亭秋夜录》

标签:
转载 |
分类: 书法汉字及中国文化 |
周汝昌先生著《兰亭秋夜录》出版了。袁丰先生送我一册,有周先生签名。周先生双目近乎失明,需有人帮助,把扉页打开,把先生执笔的手放在须签字处,先生凭感觉,而不是凭目力写上名字。我的这一册,周字起笔还拿不准,汝昌二字,一挥而就,一气呵成,流畅之至,足见书法功底的深厚。同页,钤“汝昌脂雪轩印”。袁丰先生云,此印不轻钤,非挚友不可。
兰亭序,我接触得很早,疑问也最多,因此乐读先生大著。
1964年文物出版社《文物精华》第三集,有启功先生《唐人摹兰亭序二种书后》一文,购得后先把二摹本细细比较,再读启先生大文,作为对自己学书的一次考试。及读完启先生的文章,才丧气的知道自己的眼力只能是“不及格”。这两个摹本,一是神龙本,一是湖南省博物馆藏唐人摹本。当然,启功先生是推崇神龙本的。
1973年文物出版社出版《兰亭论辨》内部发行。对论辩双方书法艺术的有关评论尤其细读,寄希望提高自己的眼力,结果如入五里雾中。
1987年购得西泠印社出版,佘雪曼编撰的《王羲之兰亭叙及其笔法》,大喜,觉得总算找到入门的钥匙了。几年内临了两次都半途而废,总觉神龙本笔法偏软,不似王羲之他帖的雄强。这感觉,和许多写字的朋友谈过,只有李瑞雯先生首肯。其时与友人辩论,以为神龙本未必传王书真意。如,兰亭序中改动的字,墨色不一样,有人说王书原来如此足见摹本之精。余献疑,难道王在改动时换笔?蘸水?一般情况下,以原笔改动便可,有祭侄稿为证。有人说破锋、断笔、贼毫可证与原迹最为接近。余献疑,古语云,画者谨毛而失貌,有之乎?过分注意细节,有时会失去全貌。对于众多的摹本,到底孰优孰劣,余有问:有某翁,有甲、乙、丙三子,若从未见某翁,而论甲、乙、丙誰长得最像某翁,可信乎?——年轻时好搬杠良可笑也。
1992年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书画复制品展览,展出黄绢本,“此地有崇山峻领”句,领字从山。北京故宫博物院近年展出纸本相传为褚遂良临本。看了,印象不深。
2008年国家文物局,第29届奥运会组委会及北京市等26个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记忆——五千年文明瑰宝展》,湖南省博物馆藏兰亭序,赫然在目,绢本陈旧,泛褐。初看,不经意,再看,颇觉惊讶,驻足许久,不能离去。——这卷兰亭序,竟有这样的魅力!这一卷,就是启功先生《唐人摹兰亭序二种书后》中所论的第二本,时隔40余年,竟然还是喜欢这一本,足见学书没有寸进!
读《兰亭秋夜录》,才知周汝昌先生在书学上下的功夫要比红学多得多!周老认为兰亭序以元人陆继善摹本,张珩捐故宫的元人摹本为上之上品,神龙本为中等佳品。——这真是意想不到的结论!周老说,张本不如陆本飞动精彩,但更多一个“遒”的笔意,最为得真。且云:这一点难以文字说。上智的学者,如能以此本与唐初沙门怀仁集右军书的《圣教序》合参而能悟,便对书学书识有所深知了。
现在故宫正在举办兰亭大展,佳本云集。有兴趣的不妨去锻炼锻炼自己的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