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玉堂   书法灵手张传旭

(2010-11-04 09:43:51)
标签:

刘玉堂

文化

分类: 书法汉字及中国文化

  书法灵手张传旭

    刘玉堂  

    第一次见面,便有似曾相识之感,待说起话来,还真见过。他提起多年前在山东教育学院进修的时候,曾听过我的讲座,留下过较深的印象。朋友向我介绍,他从师于欧阳中石先生,获得书法博士学位后被山东大学引进了,现在山大艺术学院任教。我寻思,若是当年在教育学院进修的话,应该是中小学教员,几年不见,即学业有成,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单是这样的经历,即让我顿生敬重和亲切之感。

    同是沂蒙山人的关系,此后又多次相聚。他中等个头,人很白净,眼睛很大,但戴着眼镜,言语不多,却很有见地,脸上的表情始终憨憨的,还有些腼腆和羞涩。看上去就是个普通教师,一点也不像艺术家。我的印象里头,真正的艺术常常是那些不像艺术家的艺术家们创造出来的,这是个学者艺术家定了,故而又生出些与钦

佩与亲近之情。

    侍稍稍熟悉之后,我便知道传旭个人成长的经历,与那个时代一般农村孩子奋斗的经历差不多,也是为了提早弄个非农业人口的户口本,初中毕业即考了师范。至今他仍然认为,师范教育是素质教育最好的模式,不分文理,音体美全面发展。师范毕业后,他被分到一所中学任教,有了更多练字的机会与时间。他一边上着大学的中文函授,一边开始练字。他练字可不像一般人一样跟那些地方名人学,而是到书店买来一套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当时被认为是最全面最权威的书法教材——《书法自学丛帖》,上来就照着它临摹。这套书共九大本,分正书、行草、篆隶三部分,把王羲之、王献之和苏、黄、米、蔡,颜、柳、欧、赵等历代名家的书法经典都囊括了。他就用透明纸将它们描成中空字,再大量复印,尔后用毛笔一点点地将它们填满。这种方法看上去很笨,却将基本功打得很扎实,特别将它们的细节把握住了——说到不要轻易跟地方名人学,上来就要学经典的话题,我感同身受。想我刘某人学拉二胡几十年,一直没什么长进,三把以上的就拉不准,永远不敢独奏,就是吃了地方艺人和名人的亏。这套丛书让传旭受益匪浅,他悉心研究、仔细揣摩与临摹多年,待他考上书法专业的研究生时,同事们都很吃惊,这应该就是个中的缘由与秘密了。

    他对传统文化似乎比对书法的本身更加重视,更加用功。他学完了中文本科的课程后,又用两年的时间专门进修了英语——哦,他第一次在山东教育学院见到我的时候,应该就是做这件事;再凭着书法上扎实的基本功,96年终于考上了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的研究生,99年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博士。他告诉我,在首都师范大学跟欧阳中石先生读书的六年,收益最大的是把书法往文化里放,强调从其它学科里吸取营养,如文学、历史、美学、哲学等,这些都是欧阳中石先生思想的精髓。为此,他还经常跑到北大,旁听文字学、美学、古典诗词等课程。

    与传旭交谈,可以享受文学与艺术创作理念相通的愉悦,比方,他崇尚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之核心,是人格修养与传统文化精髓的自然流露,是内在的,而不是形式的;是文化的,而不是技术的;是文人的,而不是工匠的;是人格化的,而不是美术化的,因此将书法放到美术学院是不合适的,而应放到传统文化里面去;比方,多思比多创重要,没想好就写,只能巩固自己的缺点;多学比多创更重要,埋头或急于独创,只能是无源之水或不伦不类等等,这些想法,当然有欧阳先生的启发,也可看出他是个好学深思的人,不肯盲从于一般流俗之论。与之交谈,还可以感受读书与创作理念上的启示和领悟,比方,我前面提到的上来就要学经典,而不要轻易跟半吊子名人或艺人学;要将传统文化熔化到血液里面去,书写只是它的溢出与流动,而不要故作个性与风格,等等、等等。

    有人凭着天资聪慧,或者就是我们常说的某种爱好与特长成为一个艺术家,也有人凭藉后天的努力,或者干脆就是发挥余热,歪打正着,取得些许成功。我很少看到像传旭那样将书法作为一种生命价值的实现和文化追寻的自觉全身心地扑向它的艺术家!看他写字,那墨黑的笔迹,仿佛就是他血液的流动,是智慧的溢出与流淌,真正是源于雄厚文化积淀的一种创造活动,一种追寻和神游,飘逸、潇洒,洋溢着浓浓的书卷和儒雅之气!

    我更加看重与欣赏传旭在事业上的清高与孤傲。朋友说他的书法对时风超然与疏离,不屑于遵从名利场的逻辑来看待书法,远离当下的书法圈子。书法对他而言只是一种精神自娱和遥慕古贤翰墨运思的方式,这就使他少却了一种以书营利的汲汲惶惶,而多了一种心定志闲和心无旁骛的书法自守;他对清人的隶书也极为不屑,有邓石如太俗、何绍基太做、伊秉绶太匠、赵之谦太油的隽语——我都特别认可和赞赏,这样的自信与自觉,恰恰也是当下一般文人所缺失的。

    传旭已步入中年,这样的年纪越来越感到人生的诗意。近日与他一起参加一次采风活动,蓦然发现,传旭于儒雅与严谨之中,不时地会流露出孩童般的稚气与俏皮,他像儿童一样满目新鲜,像老农一样终日劳作,就凭着这一份毫不掺假的淳朴与执著,一步

一步走向了成功。

    书法传承着中国文化之精髓,传递着传统文化之魂灵,传播着民族精神之灵光,非灵手不能为也!传旭传旭,你就是一个书法灵手!

(作者为著名作家 山东作协原副主席刊登于2010年10月29《大众日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