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方周末 2009-09-03 15:41:35
作者:郭宇宽
要避免多数人的暴政或少数人的暴政,关键是要限定精英主义、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作用的场域,不能让其越界
精英该死,草根万岁?
把“精英”变成一个挖苦人的负面词语,是近年大陆一个显著的文化现象。一些大学教授,捞钱从不手软,也要把自己包装成苦大仇深的贫下中农,生怕沾了“精英”的晦气,甚至有人刻意装出头不梳、衣服不洗的“草根相”。一旦观点冲突,自称“草根”就好像站在道义制高点。
有些以草根代言者自居的人,却常流露出一种以百姓为刍狗的倾向。批评者将这种观念归为“民粹主义”,比如有学者曾分析:民粹主义者崇拜“人民”这不假,但他们崇拜的是作为一个抽象整体的“人民”,而对组成“人民”的一个个具体的“人”却持一种极为蔑视的态度。
另一个极端是,一些西方学者往往很彻底地为精英主义辩护,批判民粹思潮。比如美国著名报人威廉·亨利的《为精英主义辩护》。在他看来,精英主义就是要向高标准看齐,而这个高标准并不掌握在大众手里。“我们中间有的人比其他人更出色,也就是说,更聪明,更勤奋,更博学,更能干,更难取代。一些观念比其他观念更深刻。一些价值观比其他价值观更有生命力。一些艺术作品比其他艺术作品更具有普遍价值。一些文化比其他文化更完善,因而更值得学习研究,虽然我们不敢明说。”
弗兰克·富里迪写了本《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副标题就是“对抗21世纪的庸人主义”,也同样呼吁尊重启蒙运动的遗产,为精英主义辩护。他认为知识分子只有努力抵制民粹论所奉行的“联系现实”和“向公众开放”,恢复文化、艺术和学术的自身评判标准,才能从疲乏无力中重新赢得尊严。使人类不同于猴子的从来不是芸芸众生,恰是各个领域的杰出者。
让人忧虑的是,当前国内并没有讨论精英与民粹的理性氛围。攻击“精英”是全面否定,攻击“民粹”也是全面否定。当人群构建不是以逻辑和理性为基础,并试图相互理解的共同体,而是分化成靠气味相区别的阵营,会使争论更情绪化,产生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斗争快感,而忽略真正要思考和敬畏的东西。
有学者曾给出答案“不要民粹主义,也不要精英主义”,比较客观,但我们的认识不应止于此。这种笼统概括,有横扫一切的嫌疑,更不能帮助社会理解我们要的是什么,最后依然不能避免“少数人决定一切”与“多数人决定一切”之间的两极震荡。
要捍卫怎样的精英和民粹权利
精英气质强调不能盲从多数,多数人未必就正确;民主则强调要相信大多数人的理性,民粹主义则更进一步,多数人的选择就是好的、美的,甚至就是道德的。民主和民粹表现有所不同,但从逻辑结构上有相似性,所以两者的界限常常很难区分。说起来很简单,“要民主、不要民粹”,在一些新兴民主国家和地区,比如南非和台湾,民粹主义伴随着民主而泛滥几乎是一种宿命,只是程度差异而已。
我们对精英、民主和民粹应该有更深入的理解。
在很多领域,应崇尚精英主义,比如学术研究。人类探索真理的主要突破,是少数天赋异秉的人物完成的,靠人海战术绝对堆不出阿基米德、爱因斯坦;芸芸草根也不可能发明微积分和相对论。在科技和学术领域,不适用民主规则,要避免天才人物的探索受到大众的阻挠,使精英的创造性发现得到保护和尊重。
在文学艺术领域,精英主义也有合理性,芸芸草根也替代不了米开朗基罗、莎士比亚、李白、梵高……如果不加引导,用全民投票评出来的艺术家,也许非常平庸。
在道德领域,精英主义也有其存在的价值。人类的进步,往往最初由一些道德精英的觉醒而带动。一个社会尤其不要仇视道德精英,尽管他们所追求的道德标准,在当时往往不见得能被大多数人实践,但这些人的存在是人类追求尊严和光明的体现。
在这些领域都要坚决地捍卫精英主义的价值,对“多数人民主”怀有警惕。而在有些领域则应坚信民主,比如在涉及到每个人切身利益的公共决策领域,服从大多数人的认识和判断是最不坏的选择,能够避免少数人的暴政。拿医疗改革来说,很多专家可以提出有创意和远见的方案,可即使这些专家再聪明,最后的决策过程如果缺乏民主程序,把大多数人当作“无知的乌合之众”,必然危险。只要给“人民群众”充分知情权,一个没文化的老太太也会作出符合自己利益的选择,她的独特体验,是一个教授无法替代的。
在文化艺术领域,民粹主义和精英主义应该有同样的合法性,阳春白雪固然应被保护,下里巴人的趣味同样应该被尊重。一种艺术为民众喜闻乐见,必然有其道理,哪怕它不符合学院派的教条。“草根”不该威胁“精英”;“精英”也没资格歧视“草根”。哈贝马斯提倡的“沟通理性”很明智,通过善意沟通,“大雅”
和“大俗”甚至可以相互借鉴欣赏。
所以,一个人在某些领域具有精英主义倾向和在另一些领域推崇民主甚至同情民粹,并不矛盾。笼统批判精英或民粹都是一种糊涂态度,要避免多数人的暴政或少数人的暴政,关键是要限定精英主义、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作用的场域,不能让其越界,尽管界限究竟在哪里一直需要反思和调整。
这样的社会,每个人都有在一个领域成为“精英”的机会,甘当“草根”者,也不会有被压迫感。这样,“草根”懂得尊重在特定领域“精英”的权威,不要依仗人多势众就以为真理在握,对精英的工作过于指手画脚;“精英”也要怀有谦卑,超出自己的专长领域,不要过于自信,并且懂得尊重民主规则。
有一个时期,中国曾经把精英主义和民粹主义都用到了最不合适的地方。如果我们真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就既不能盲从精英,也不能迷信芸芸草根,而要懂得去界定精英和芸芸草根说了算的场域,使其各安其所,相互尊重。这样的社会,应该是我们所努力追求的,我把它称作一个有教养的社会。
(作者为媒体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