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传旭:温故以知新
(2009-10-10 14:38:25)
标签:
书法评论文化 |
分类: 书法汉字及中国文化 |
创新是当下最时髦、最响亮、用的最多的一个词。人人谈创新,处处谈创新,不谈创新不足以平民愤。殊不知,创新的一个重要的特质——逆向思维,几乎被所有谈创新的抛到脑后。人人谈创新,创新便成了流行的时尚,新便成了“不新”;只有那独持己见、不追时尚、敢于逆向思维的人,才具备了创新的基本素质。
当下书坛,急于创新,只争朝夕,众多的书家耐不住学习的寂寞与创新的诱惑,纷纷把新奇、新异当成“新”的内涵,把破坏传统、解构经典当成“创”的不二法门。敢于学习传统,并能从经典中汲取营养的人真是凤毛麟角。向彬便是这凤毛麟角中的一位。
向彬沉浸于传统的世外桃源之中,对“二王”传统的经典作品下过很深的工夫,他临摹的作品便是明证。尤其是他对王羲之《丧乱帖》、《寒切帖》、《姨母帖》、《兰亭叙》、王珣《伯远帖》的理解与把握,眼光敏锐,得心应手,与历史上大家的临作比,毫不逊色。向彬的创作,从《十七帖》中化出,草法纯正,温文尔雅。
向彬非常清醒,他认为新是相对于旧来说的,没有旧,也就无所谓新。对于在历史上经过充分繁荣与发展的中国书法来讲,不管你要搞什么形式的创新,你都无法回避传统,你都必须面对经典,不然,你就无法跳出如来佛的手心。假设你可以绕过王羲之、绕过经典作品,创造出自己全新的、完全不同于经典的东西,那你也要知道经典“在哪”,看到“航标灯”在哪,知道他们的位置与高度,你才能绕过去。不然,你创出的所谓的“新”,往往是历史上早就存在的小儿科的“旧”货色。
向彬不反对创新,但他并不认同割裂传统的盲目创新,他认为衡量一件艺术品,新并不是唯一的条件,而好不好才是更重要的标准。如果和新的而质量低劣的假酒比,相信更多的人喜欢陈的佳酿。当下的书家,往往喜欢追求新奇、新异的形式,而不愿在作品的质量上下工夫。向彬能在流行的诱惑下不为所动,而深入传统,在质量上不断超越自己,不能不令我吃惊。
对于孔子的“温故知新”,王元化先生的作了这样的阐释:温故而不能知新者,迂;不温故而自谓知新者,妄。与众多空谈创新的业内妄人相比,向彬的所作所为看起来不可谓不“迂腐”。但向彬并非真的迂腐,这从他敢于逆向思维、敢于坚持己见的实际看,他已经具备了创新的前提。
向彬的学习道路,看似保守,实际上最少风险,从历史上看成功率最高。以向彬的能力和年龄,如果一直坚持走自己的路,可以说未来的道路是宽广的,前途是不可限量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