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海人看北京之三---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完)

(2011-12-06 00:51:39)
标签: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

中国文化

德国建筑师

杂谈

分类: 人文

   国家博物馆无疑是近年来中国最重要的一项工程。这次去北京,工作之余,最想看的就是国家博物馆。

   走马观花走一圈,这项工程所表现的对历史的敬畏和尊重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是这60年来中国最最缺乏的精神。

   与国外许多著名广场相比,天安门广场的历史文脉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延续。

   建国初期为了扩建天安门广场,拆除了中华门、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户部刑部等衙署建筑。政治至上的年代,拆除古建筑跟现在动迁民房一样随心所欲,轻而易举。

   50年代,天安门广场上建设了规模宏大的人民大会堂、革命和历史博物馆以及人民英雄纪念碑,天安门广场用一种半中半洋的红色古典主义风格进行了全新的演绎。

   这批建筑从建筑学的角度来看,绝对谈不上成功和优秀,在当时,因为与故宫建筑群历史风貌的巨大冲突,也在专家和学者之间引起过激烈的争论。

   岁月有一种奇妙的功能,经过半个世纪潮水般的映像图片的反复宣传和灌输,今天的天安门广场的形象已经在全国人民的心中获得了不可动摇的正统性,变为新的历史和传统。人们坚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中心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形象,也永远应该是这样的形象。

   这种观念上的惯性,无所谓正确和错误,它应该得到尊重。就像我们父辈的生活习惯和衣着打扮,不管有多少缺点,都应该得到后辈的尊重。

   国家博物馆很完美地做到了这一点。以致当我走到博物馆的门口,还以为它只是对原建筑做了一些简单的修缮,其实,它在原有6万平米的基础上,整整扩建了13万平米。

   完成这项历史任务的并不是中国的建筑师,而是一帮“德国佬”。左翼人士可能又要痛骂建设方是汉奸。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汉奸”们借用洋人的智慧,实现了对中国红色历史建筑最大限度的保留和近乎完美的传承。

   令我感到诧异的是,这帮对中国文化一知半解、对中国的红色文化更是一窍不通的德国建筑师,在整个设计中没有任何张扬的自我表现,而是很谦虚地学习中国元素,很彻底地理解中国人的思维,很忠实、很自然地把它们贯穿到每一个细部。这令我对严谨的德意志民族再一次肃然起敬。

   国家博物馆拥有8840平米的宏伟大厅,出色地体现了建设方的设计宗旨:“与我们的大国地位相称,与5000年文明相称,与今天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相称”。但它的日常运营管理却不尽人意。

  为了安保上的需要,入口外不得不搭建工作人员使用的简陋板房。提取门票的过程,必须在一个很局促拥挤的小屋子里完成。因商业需要,门厅里增设了礼品柜台和茶饮区,低下的陈设格调与庄严肃穆的门厅气氛完全不相称。典雅的休息凳子上坐满了啃面包馒头的大伯大妈们。

  一个传闻曾经将馆内设施用于私人婚庆会场的管理团队,能否维持国家博物馆的尊严和体面,还有许多疑问。

  拿上海博物馆与国家博物馆做对比,可能会被北京人耻笑自不量力。

  今天对90年代建造的上海博物馆吹毛求疵,可能过于苛刻。这个由上海籍著名建筑师设计的作品,几乎暴露了当年和当今中国建筑师的所有毛病:浮躁、肤浅、缺乏基本功。

  当他们还不具备独创的建筑语言时,本可以做一个规规矩矩、不太张扬的设计,可他们非要标新立异,一鸣惊人。用方的基座和圆的帽子,来表现中国传统理念“天圆地方”,不免令人啼笑皆非。中心大厅花哨的装修,让人误以为是富丽堂皇的港式酒店大堂。

  但上海博物馆也不是一无是处,它的可取之处也许恰恰是国家博物馆今后的课题:相对精细的运营管理。

  据说,上海博物馆的展示水准迄今还是国内首屈一指的。馆内开放轻松的气氛也令参观者感到亲切。相关的管理和商业服务也比较到位。

  看来,硬件只是博物馆的一部分,展品、策划、管理和服务可能占据更重要的比重。

  当我参观完内容粗糙的《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和布展随意的《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现代经典美术作品》主题陈列时,上述的感触更为强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