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小宽
刘剑非还是出版了他的诗集《神不楞登》,厚厚的两本,署名罗蛋塔,上册叫《张稀稀吃圣约翰草》,蓝白横条的装帧,配着梵高的画,如同从精神病院出走的孩子;下册叫《鸟巢就是西奈山》,小时候的田字格本子做装帧,如同被打格的生活。看名字,圣约翰草与西奈山,似乎都与宗教有关,事实上,书里都是真刀实枪的和语言干仗,肉身和诗歌在深渊里互相挟持着打出火花。诗歌算是法门吗?我们十几年来,一直在同一个门洞里避雨,诗歌就是柴火,我们凭着着这堆柴,点火取暖,捱过许多个寒冷的夜晚。有时候柴火不够旺,我们也亲身试火,将自己投入其中。
在上册《张稀稀吃圣约翰草》一集中,上百首诗其实是一首诗,一本书只写了一个人:张稀稀。这是一本惊世绝伦的诗,张稀稀的肉身凭借这本书可以不朽,这上百首诗中,刘剑非用一个个词语拼接了一个永生之人。张稀稀是我们共同的朋友,而在那本诗集中,我的名字是张稀稀之外出现频率最多的人,如果这本书是一幕戏,我是偶尔出现给串台词的演员,这叫张稀稀显得不那么孤单。尽管他一个人可以演的很高潮。
张稀稀,本名张兆生,1977年生于东北鹤岗,现在的身份是抑郁症患者、强迫症患者、白癜风患者、鹤岗某中学在岗不上班的美术老师,除此之外,他最重要的身份是个诗人。刘剑非这本诗集是为张稀稀的绝版青春立传,为他的不传奇人生做道场,为他忽明忽暗的灵魂小火苗添加点灯油。
对张稀稀的感情,我与刘剑非相仿,读着这100多首写一个人的诗,仿佛每一个字都出自我手,其中的爱与恨,无奈与折磨,都是感同身受。我还从没听说有哪个诗人写过这样一本传奇的诗集,整整一本诗集只来写一个人,(爱情诗除外),单凭这一点,这本书将不朽。
看完这本诗集,可以了解关于张稀稀的各个侧面,他2001年来到北京,在清华美院读书,梦想着艺术、电影、诗歌,混迹在网上的诗歌论坛,结交了一群气味相投的朋友(我也身在其中),每天的日子就是上网、写诗、喝酒。
对于文学青年来说,北京是一个硕大的乌托邦,这里充斥着各种文艺人士,各路豪杰,每天都有无数文艺饭局,那些诗人们作家们艺术家音乐人们觥筹交错装作其乐融融,漂亮的文艺女青年们穿插其中,不时传来娇嗔,如同骄傲的孔雀。这种场景见多了,往往给初来者幻觉:我是属于他们的,我是跻身其中的,我是可以见到光明的。
我也曾经被这幻觉控制过。那是2003年,非典之前,我还没有从一个三流的大学毕业,流窜到北京。当时我已经在各种诗歌论坛上疯狂的写诗,坐着火车四处交游,“80后”的大旗已经扯起,一群人在网上摇旗呐喊,以为自己身处江湖,有了名号。
刘剑非当时住在四惠东,一个顶层的复式,我开始的一段日子借住在他家。我那时涉世未深,一个小镇文学青年的装扮,四处面试找工作,晚上坐地铁回到他家。在我眼中,刘剑非过着神仙般的日子,不用上班,女朋友能干,屋子里铺着地毯,点着檀香,有许多大部头的书,听着罗大佑的歌曲集,每天有保姆上门做饭。
张稀稀也会经常来,在刘剑非家里,曾经有过短暂的学习小组,一群朋友各自备课,周末给大家讲课,每个人都是老师每个人都是学生。有人讲哲学史,有人讲当代诗歌,有人讲舞蹈史,张稀稀讲的是绘画史。喝酒总会喝到深夜,有一次我们几个人在一家小馆从中午12点一直喝到晚上12点,12个小时的饭局里,每一句都在聊诗歌,我坐在旁边暗自喝酒暗自观摩,如同看高手过招,听得兴高采烈。
那时候刘剑非还叫冷面狗屎,在网上写诗,也写诗歌评论,诗歌评论结集成为电子书《网络诗典》,他用他有点神道如同吸食大麻的语感挥斥方遒,他的《网络诗典》是我的入门教科书,叫我知道了语言为何物,诗歌为何物,他的那些文章我读过不下10遍,并且至今每每阅读都有新体验。
刘剑非认为的好诗应该是“独来本有”。所谓“独来”是条条大路通罗马,你选择了一条只有你的路径。这有时也是悖论,人人都觉得自己走的是窄门,其实许多人是盲人摸象,他在一条宽阔喧嚣的马路上蒙着眼睛走路,不辨东西,所有的孤独汇集在一起,就是一片喧腾,我们往往自作多情的走在自以为是的路上,以为自己是勇士,是独辟蹊径者,其实这条路上从古至今已经残骸遍地。所谓“本有”是师法自然,是回归常识,天地有万物,万物皆是诗,诗不是臆想的幻语,也不是摇旗的口号,而是基于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目睹各种平常事,从平常中寻找诗意。在所有司空见惯的瞬间,都有诗的存在,“两个黄鹂鸣翠柳”是诗,“旷地里的那列火车/不断向前/它走着/像一列火车那样”(于小韦《火车》)也是诗,一个字“网”也是生活的诗(北岛),刘剑非的“鸟/飞了”也是诗,诗在每一瞬间停留,花瓣开花瓣落是诗,一个月亮升起也是诗,他在厨房里做鱼是诗,你坐公交车路过一棵树也是诗,在别人忽略的角落里,诗在那里呼呼大睡,刘剑非每每把诗叫醒,在那一瞬,诗已经成。
只提诗意,不提语言,就如同只谈工作,不谈工资,是属于耍流氓的玄幻派。在我眼中,只有诗,而并没有所谓的学院派,民间派,废话诗与下半身诗歌都是诗,在语言的内部,没有阶级,只有好坏。每个诗人的语言都带着他生命的烙印,总而言之,一群诗人强调“诗言志”,强调“语言之有”,一群诗人强调“诗空无一物”,强调“语言之无”,这其实是一个硬币的正面和反面,刘剑非的诗歌语言看上去在“有无之间”,他写“我走遍了千山未曾遇见神仙/我环游了大海未有发现飞船/妈妈,如果宇宙有奇迹/我们还会再相见”(《千山》),他也写“看不见落叶、高天、远去的雁阵/暮气中的行人、旧煤场/秋天的蟑螂,只感到了凉”(《秋蟑螂》),语言在此处没有芥蒂,诗歌之屌横冲直撞,貌似随意,却带来一阵阵有秩序的高潮。刘剑非在诗中打通了阴阳之隔,在高潮的一瞬间,来到了空。
在阅读这两本诗集的时候,会觉得时间飞快,阅读变得湿润而畅快,然而阅读完毕,回想刚才时光,却又觉得坎坷起伏,犹如齿轮压过的洼地,暗含着慢。刘剑非绝少使用生僻词,也尽量少用形容词、副词、连词以及介词,他从厨房里烧一盘菜,绝不点缀花花草草,只以肉质鲜美动世人。许多诗人懂得放,而不懂得收,这一点,在练过国际象棋的刘剑非而言,不是问题,他背后的灵魂清楚的告诉他,在哪一句话停下来,绝不多说半个多余的字。有人说,诗歌是减法,这不单纯是说语言的运用,但是在刘剑非的语言体系中,他天然就是一个不用加法的人,即便是“你只是一个人/偷偷的信基督/偷偷地流着眼泪/你只是一个人/也许连基督/都不知道/你在偷偷地信他/偷偷地流着眼泪”(《你偷偷地信基督》)这种回旋体的诗歌,在阅读起来也并不觉得多,而是必要之物。
我喜欢刘剑非最近的诗胜过从前的诗,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他在悄悄的用力,即便每次见他他都一副时尚青年的打扮,似乎越来越年轻,语言的确越来越老道。在前些年,刘剑非写过一些奇异之诗,尽管文从字顺,然而看题目就能感觉出用力,比如《熟男》、《秋蟑螂》、《往秋雁》、《虎觉秋》、《故虚里》,我能感觉到这种用力的方向,以及用力的目的,到了后来,他不再用这种形式主义的文字排列顺序寻找偶然的诗意,而是回到了必然之路。我认为的力道不是铁锤的力道,而是棉花的力道,我认为的清澈不是风清月白的清澈,而是明火执仗的清澈,他自然的回到了“陌上开花,可缓缓归矣”的归途。
刘剑非评论我的诗,说我的诗中核心的词汇是“树木”和“云朵”,如果细读刘剑非的诗,他的核心词汇则是“大海”与“星空”,这是他逃不掉的归途。
尽管今年已经是他第三个本命年,你依然可以从诗中见到一个孤独的孩子,在大海上飘摇,在星空中做梦,把自己变成星空下闪亮的星尘。他写“男孩的精液里/巡行着一艘艘战舰”(<男孩的大海>),他写“操场上,星空旋转/妈妈曾用吸管吞咽中药/我挥汗如雨/从海底跑上海面”(《从海底跑上海面》)。在大海与星空之间,刘剑非轻轻的爆炸,这爆炸声音被他主动藏匿。
刘剑非写诗多年,也远离所谓诗坛多年,在各种诗人的聚会上,各种诗歌名利场上,见不到他的任何身影。他默默的写诗,放佛被时代遗忘,其实他只是不跟这个时代兜圈子,时代短暂,生命也短暂,与其跟这个世界不停的干杯,还不如在暗处的角落里,与诗做爱,直到汁水四溢,时时刻刻都在高潮中。
他从名利场退身而去,从最早的诗歌论坛时代,刘剑非化名冷面狗屎,就已经是世外高人的形象,从最早的清韵文学论坛、到诗江湖、橡皮、他们、黑蓝……每一个重要的诗歌现场,他都沉默的在门口张望,从未陷身其中。冷面狗屎的名号在江湖中传颂,犹如蜘蛛侠,甚至许多诗人只闻其名,从未见过冷面狗屎的真容。事实上,他是个帅哥,有着希腊雕像般高挺的鼻梁,大卫般健硕的身材,喝酒爽快,行侠仗义,永远不变的东北口音,是许多姑娘们神往的模样。如今又一次更名罗蛋塔,等于又给自己穿了一件防寒服。我们差不多一年喝两次酒,打三次电话,互相惦记四次,他的生活有些出神,在每一个走神的瞬间,他都与诗相遇,每每读他的诗,那种提神的感觉岂止是“神不楞登”,简直是如雷贯耳。
我还是想以刘剑非的一首诗作结,这并非是我刻意寻找出来的欢喜之作,仅仅是随手一翻,这首诗的名字叫《照耀过我的微光》,对于刘剑非和他的诗,都是可以照耀我们的微光,尽管不明亮,然而长久,持续,即便在最深的黑夜里,也能叫我们想象到星空灿烂的模样。
《照耀过我的微光》
你们的太阳
我不需要
就算光明
你们的光明
也不必镀亮
我的阴影
我有我的暗夜
那漫漫长夜
那夜空里的群星
就是我的
一千个一万个太阳
那些孤独的微光
照耀过我的微光
必将引领我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