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清真寺
标签:
旅游文化教育杂谈 |
分类: 旅游地理 |
1.泉州清真寺,创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伊斯兰历400年,距今1000多年,是中国最早的清真寺。2022年2月15日我们在泉州旅游,特意参观了这座古老的清真寺。
泉州清真寺,原名艾苏哈卜清真寺(意为圣友寺),又名麒麟寺、清净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涂门街。据有关文献记载,创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伊斯兰历400年,元至大三年(1310年),波斯国设拉子城(今伊朗南海岸)人艾哈默德·本·穆罕默德·贾德斯重修扩建。据中文石碑记,元至正十年(1350年)、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两次重修。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独具古阿拉伯伊斯兰建筑风格的清真寺,1961年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国十大名寺”。 清真寺现存建筑主要有寺门、奉天坛和明善堂。
2.清真寺大门:寺门南向,高约13米,宽6.6米,用花岗石和辉绿石砌成,分外中里3层,外中层上部均用辉绿石作圆形穹顶尖拱门,里层上部作白色圆穹顶。拱门内半穹窿以放射线及蜂巢状图案装饰,顶盖采用中国传统的莲花图案,表示伊斯兰教崇尚圣洁清净。甬道东西两墙共辟有6个尖拱顶壁龛。门楼南墙尖拱门上方有一列《古兰经》阿拉伯文石刻,北墙尖拱门上额嵌有元代重修清净寺的阿拉伯文石刻。
3.大门顶部的穹顶。
4.门楼后侧。顶部望月楼和塔,早已倒塌,现存月台,为伊斯兰教徒封斋、启斋日期之用。
5.门楼侧面,原来墙上刻下的阿拉伯经文已经斑驳。
6. 进门后的左侧,有一座祝圣亭,里面有两方石碑,一方是明代李光缙写的《重修清净寺碑记》,另一方为元代至正十年,即1350年吴鉴写的《重立清净寺碑》,这是中国清真寺内发现最早的汉文碑刻之一。在碑文里有这样一句话,“宋绍兴元年,有纳只卜穆兹喜鲁丁者,自撒纳威从商舶来泉,创兹寺于泉州之南城。”
7.清真寺礼拜堂,2008年由阿曼苏丹国王捐资50万美元修建,在清真寺东边,与历史上的“奉天坛”相仿,可容纳500多人做礼拜。
8.新礼拜堂的圆拱形门。
9.新礼拜堂圆拱形石柱。
10.新礼拜堂两侧各有一座宣礼塔。
11.侧面的宣礼塔
12.通往内院的小门及门前的一对石塔。
13.小门上方的装饰,阿拉伯图案和中国祥云图案相结合。
14. 内院墙上镶嵌有一幅明朝永乐五年,即公元1407年,明成祖朱棣,颁布了“永乐敕谕碑”给泉州清真寺:“今特授尔以敕谕护持,所在官员军民一应人等,毋得慢侮欺凌,敢有故违朕命慢侮欺凌者,以罪之”,要求各地官员、军民不得怠慢欺凌穆斯林,违者治罪。”。
这就要说回到14世纪末的时候,当时泉州地区发生战乱,伊斯兰教堂荒废,穆斯林的朝拜长期受到影响。所以到了明代,皇帝就颁发政令来保护清真寺和穆斯林的安全。同时还有学者认为,这道敕谕是配合郑和下西洋的重要保护措施。因为郑和本身就是穆斯林,他的船队中也有很多精通航行的穆斯林水手,这道敕谕保护了在中国的穆斯林信徒。
15.明善堂:明隆庆元年(1567年)穆斯林在寺内西北角增建一间小礼拜殿,是砖木结构的闽南古民居特色的小三间庭院落,泉州太守万灵湖题匾曰“明善堂”。明善堂初为阿訇居住生活区,并设有厅堂接待宾客和商讨教务与登殿礼拜前后休息场所。由于万历年间地震,古礼拜大殿塌毁后无法复建,明善堂即改为穆斯林做礼拜的场所。
16.明善堂牌匾
17.明善堂内部伊斯兰风格的装饰。
18.室内门框的阿拉伯图文装饰。
19. 门框的阿拉伯图文装饰。
20.明代香炉:明善堂前,矗立着一座精雕的宋代“出水莲花”石香炉,原是奉天坛的旧物。香炉上部是一朵盛开的巨大莲花,花心中凹下一个大洞,以放置香料。伊斯兰教忌烧香祈祷,此炉是穆斯林举行礼拜焚烧檀香调节空气时用的。
21.明善堂旁边的古井,据导游介绍,此井乃是建寺时开挖的,主要是穆斯林礼拜之前取水净身使用,井水至今仍是清澈可用。
22.奉天坛:清真寺门楼后西侧为奉天坛,阿拉伯名叫“麦斯吉德”,即叩拜真主的地方,又称礼拜殿,占地面积约六百平方米。大殿上面原来罩着巨大的圆顶,公元1607年泉州经历一次8.1级大地震,清真寺礼拜殿坍塌,迄今未能恢复,仅余一些大理石柱。
23. 清真寺礼拜殿西墙朝向伊斯兰圣地麦加,墙上横嵌长列的阿拉伯文石刻,墙中部凹入为“拜坛”,称“米哈拉布”,习称“壁龛”,壁龛中雕刻着阿拉伯文《古兰经》经句,为讲经之所。
24.坍塌的大理石柱底部依稀可见阿拉伯图文的浮雕。

25.奉天坛早期,大殿四壁均以优质花岗岩石条砌叠出高大围墙,墙厚1.2米,高6米,巨大的窗户遍布各墙。正门门楣部分雕刻阿拉伯文《古兰经》。根据文献记载:当时的奉天坛生动地展示异域建筑风格。

26.望月台:这是伊斯兰教“斋月”前,阿訇登此望月决定起斋日期的地方,可惜元末明初毁于战火。台的周围三面环筑成回字形的垛子,似城堞,楼上至今仍有“月台”二字,平台上原来还有望月楼和尖塔,清朝初年倒坍了。

27.礼拜殿坍塌之后残余的大理石材。四百多年前礼拜殿在地质中坍塌之后圆顶及建筑设施埋藏于大殿地下,致使大殿的地面增高了一米多。

28.残留的阿拉伯文石碑。

29.奉天坛的残垣断壁。
30.坍塌的礼拜殿和新建的礼拜殿。
31.清真寺内的博物馆,里面有许多史料和文物。
32.通向明善堂的小门,红色的墙体,白色的门框,清真寺完美体现了中西合璧的建筑。
33.清真寺外墙。宋朝时期泉州有六七座清真寺,这反映了当时泉州经济繁荣,文化包容。从宋朝到明朝,在长达数百年时间里,来自阿拉伯的穆斯林在这里自由地经商、传教、生活,他们与当地汉人通婚,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演绎全新的家族故事,其中走出不少名流巨商。清真寺周边至今生活着许多来自西亚阿拉伯穆斯林的后裔,他们在融入地方文化的同时,也传承着自己固有文化的传统。
34.泉州清真寺外围。在泉州涂门街,从西往东,分别坐落着代表儒家文化的府文庙、代表伊斯兰文化的清净寺,以及民间信仰的关帝庙……多种宗教信仰和谐共处于一条街道上,由此可见泉州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