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广济桥
标签:
旅游文化教育杂谈 |
分类: 旅游地理 |
潮州广济桥,古称康济桥、丁侯桥、济川桥,俗称湘子桥,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两岸,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为古代广东通向闽浙交通要津,是潮州八景之一,为中国四大古桥之一(河北赵州桥、泉州洛阳桥、北京卢沟桥、潮州广济桥),被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2022年2月18日,我们到福建自驾游,返回广州途中经过潮州,我们去参观了这座举世闻名的优美古桥。

1.
广济桥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解放前残破不堪;1958年进行加固维修,并拆除了十八梭船,改建为三孔钢架及两处高桩承台式桥梁;2003年10月开始进行全面维修,总体按明代风格为修复依据,功能定位为旅游观光步行桥;2007年竣工。
2. 广济桥的故事,要从韩江讲起。从武夷山发源的汀江一路向南,在三河坝与梅江汇合,称为韩江。韩江入海,恩惠潮州。韩江使沿江各地与潮汕平原得以沟通,是粤东联结闽西南、赣东南、海外各地的要道,又是粤东平原的主要创造者,韩江是潮州的文明史、发展史的缔造和见证者。

3. 潮州广济桥全长518米,东边梁桥长283.35米,有桥墩12个和桥台一座,桥孔12个;西边梁桥长137.3米,有桥墩8个,桥孔7个,石梁宽5米。中间浮桥长97.3米,由十八只木船连接而成。广济桥为浮梁结合结构,由东西二段石梁桥和中间一段浮桥组合而成,梁桥由桥墩、石梁和桥亭三部分组成。中间段由十八只木船连接而成。
5.广济桥远景(图片来自百度),东西两段为楼阁相连,中间段为浮桥。
6.由18艘梭船组成的中间段浮桥。民国十八年(1929年),曾取消浮桥,改用悬索吊桥,但通车一次即废。浮桥用3根铁索固定。
7.广济桥最大特点是浮梁结合。韩江流域台风多,汛期长,水量丰,所有支流同时进入汛期,水量非常大,大桥墩可以应对强大径流。广济桥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最初的100多年里,广济桥的桥梁是木质的,到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才改为石梁。受架梁材料性质的限制,广济桥桥墩非常密集,两墩之间最大的距离是13.45米,最小的只有5.9米,又大又密的桥墩使广济桥的排洪能力受到严重影响。浮梁结合的结构可以减少中间部分的桥墩,极大地减少对径流的阻力,遇到洪迅,打开浮桥还能迅速排洪,可以提高大桥的排洪能力,使大桥的安全性得到保证。
8.广济桥中段用18艘梭船联成浮桥,能开能合,当大船、木排通过时,可以将浮桥中的浮船解开,让船只、木排通过。然后再将浮船归回原处。因此广济桥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座开关活动式大石桥。
9.记载浮桥历史及目前使用时间的字牌。目前广济桥主要功能是观光游览的步桥,浮桥正常使用时间是每天上午10:00-下午17:30分,周末节假日使用时间是:上午9:00-下午16:30分,冬季使用时间短一些,为上午10:00-下午16:30分。
11.广济桥中的望楼。明朝宣德十年(1435年),由潮州知府王源主持对桥进行规模空前的重修,全面加固广济桥,为使行人免遭日晒雨淋,还在桥上建起126间亭屋,亭屋间建造了12座楼阁(也称“楼台”)。此桥在明代大修过五次,最终在桥墩上建起24座形式不同的“望楼”。
12.从高处俯瞰,广济桥是一座座亭台楼阁连接的古桥。(图片来自百度)

13.从近处看,桥亭都建在桥墩上,全部为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形态多种多样,空间大小不一。
14.桥亭基本以一殿配二亭的形式,以大桥中轴线为轴纵向排列。
15. “廿四楼台廿四样” 广济桥早期创建阶段,便有筑亭、“覆华屋”于桥墩上的举措,并冠以“冰壶”、“玉鉴”等美称。
16.二十四桥楼之一:冰壶。
17. 二十四桥楼之二:凌波。
18. 二十四桥楼之三:澄鉴。

19. 明宣德年间,知府王源除了在5OO多米长的桥上建造26间亭屋之外,还在各个桥墩上修筑楼台,并分别以奇观、广济、凌霄、澄鉴、得月、朝仙等命名。至此,桥楼之设,乃造其极。
20. 远远望去,广济桥亭台楼阁相连,雕梁画栋,景观很美。诚如明代李龄在《广济赋》中所云:“方文一楼、十丈一阁,华税彤撩,雕榜金桷,曲栏横槛,丹漆黝垩,鳞瓦参差,檐牙高啄……”广济桥规模之大,形式之多,装饰之美,实属罕见。
21.桥栏:广济桥的栏杆造型简单,梁桥部分是常见的横条式石栏杆,竖向立柱加上横向的扶手条。
22.浮桥上的桥栏:浮桥部分为木质栏杆,分段独立再用铁链连接,每段都是六根竖向立柱加二根横向扶手条。
23.桥上的石牌坊,上书“民不能忘”。据说清代道光年间的潮州知府吴均,某年因韩江水涨淹上城墙,潮城危急,他在东门楼上祭水,乞求水退,但水始终没退,于是他把自己的官帽、官服投于水中,表示与城共存亡。说也奇怪,此时洪水就退了。此后,人们在东门楼设了他的神像祭祀,并在湘子桥的东桥建了“民不能忘”的牌坊。
24.桥亭的石材梁柱和木制榫卯。
25.桥亭和浮桥结合部。
27.桥墩外的石板历经千年已经磨损。(图片来自百度)
28. 广济桥上楹联匾阁悬挂在桥亭的正中,楹联直接刻在白色花岗石柱上。
29.广济桥上的铁牛:潮州人称它为“鉎牛”。原本有两只,古时韩江水患严重,1724年清代的潮州知府张自谦亲自督造了两只用生铁做成的“镇水兽”——鉎牛,分置于江心十八梭船两端的桥墩上,以镇水患,1842年洪水冲毁桥墩,一只沉于江中,便剩下孤零零的一只鉎牛。潮州有民谣“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两只锉牛一只溜”。
30.广济桥两端连接着潮州的古庙和城楼,一头连接韩公祠,一头连接古城楼。
31.广济楼。意为“广济百粤之民”,广济桥凝聚着潮州的发展历史,当地有民谣:“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
32.潮州人勤劳节俭,潮州工艺品制作精细,在桥亭上我们看见一些能工巧匠制作工艺品展览售卖。这是潮州木雕制作。
33.潮州陶瓷制作。

36.《龙虾蟹篓》是潮州木雕常见的地方风物题材,寓意渔民喜获丰收,八方来财。
37.鎏金木雕:秋水金凤。
38.潮州贝壳拼贴画:锦上添花。
39.潮州麦草秸秆画。
40.潮州玉雕
41.潮州陶瓷
42.潮州刺绣
43.广济桥连接韩江两岸,今天的潮州经济发展迅速,广济桥和潮州古城保存着历史风貌,周边的新区建起了许多高楼。
44.早在明代中后期,潮州的海外贸易开始兴旺发达,当地陶瓷、纺织、制糖等手工业兴起,货物的流通都需要通过广济桥运往南北。今天的广济桥不再承担交通功能,它是潮州最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海内外潮州人最难忘的回忆、最难舍的乡愁,它不仅凝聚着潮汕人的智慧和勤劳,更是整座潮州城的灵魂之所在。远处新兴的韩江大桥车水马龙,已经替代广济桥,承担交通联系的功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