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洛阳桥
标签:
旅游文化教育杂谈 |
分类: 旅游地理 |
中国桥梁建筑发展起源于隋,兴盛于宋。潮州广济桥(湘子桥)、河北赵州桥、泉州洛阳桥、北京卢沟桥并称为中国四大古桥。20220年2月14日我们到福建泉州旅游,参观了这座历史悠久、保存完好的古桥,深深感受到古典建筑的魅力。
1.泉州洛阳桥:曾用名“万安桥”,是福建省泉州市境内连接台商投资区和洛江区的一座桥梁,位于洛阳江水道之上,也是著名的跨海梁式大石桥,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

2. 洛阳桥连接泉州台商投资区和洛江区,该桥北起蔡襄路,上跨洛阳江水道,西至桥南路,桥梁全长834米,宽7米。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由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成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处世界遗产,洛阳桥是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之一。
3.洛阳桥周边的火红凤凰树。

4.泉州海陆交通便利,自古是对重要的通商口岸。
泉州自古商贸发达,需要跨越江河修建桥梁。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年至1048年),在洛阳江修建浮桥,常被风浪冲垮;宋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泉州太守蔡襄主持洛阳桥建桥工程;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洛阳桥前后历六年之久,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民国21年(1932年),洛阳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面;民国27年(1938年),洛阳桥被日本飞机炸毁;1962年,洛阳桥进行维修;1963年4月,洛阳桥维修完成通车;1993年,洛阳桥进行全面修建;1996年10月,洛阳桥恢复古桥旧貌,重新开放通行。
泉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已经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早在唐宋时期,泉州就被誉为东方的重要通商港口,同时泉州还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漫长的古代时期,泉州是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的大都市。

5.

6.洛阳桥最早的名字叫万安桥。

7.万安桥最早修建时建造的月光菩萨塔,从宋代至今历经1000多年。

9.洛阳桥历经1000多年,历代政府都会拨款维修,留下碑文记录。

10.记载洛阳桥修复的历代石碑。

11.历代石碑

12.桥上的石板经过数百年的磨损已经坑坑洼洼。纵向的条石最长可达11米,宽0.98米,厚0.8米,重达10余吨。这种大理石的加工工艺至今仍在传承,桥北的惠安县是著名的石材生产地。

13.桥头的石亭伫立着武士石像,这是宋代修建洛阳桥时留下的。

14. 洛阳桥的南北两端各有2尊圆雕武士石像,表示镇守桥梁,压住水灾,保护平安。

15. 洛阳桥上建于宋代的月光菩萨塔。这是一座宝箧印经式石塔(北宋),3.5米,双层须弥座,第二层每面四个佛龛,内刻佛像,塔身西面雕有月光菩萨头像,南北两侧刻有佛教偈语,东面为梵语,塔刹为圆盘基座,五级相轮,宝葫芦形塔顶。月光菩萨塔与上面介绍的阿育王塔一样,继承了五代吴越国金涂塔造型的基本特点。

16. 北桥头西侧的五层八角楼阁塔。

17.这种圆锥形塔又叫镇风塔,始建于明代1607年(万历三十五年)泉州大地震后毁坏,现存为1935年修复。泉州濒临海边,夏季台风频发,掀起巨浪对洛阳桥产生巨大的破坏,明代在桥头修建镇风塔,目的是祈求平安消灾。

18. 石桥由桥墩、桥梁板、栏杆等部分构成,桥梁板石板呈纵向排布,为整块条石,架设在下方桥基上。整个桥体的石雕粗犷,结构关系清晰,实用、美观。

19.洛阳桥的船形桥墩。洛阳桥有46座桥墩,桥墩孔净跨8米。洛阳桥位于江海汇合处,江潮汹涌,浪涛搏击,千年前没有电力和起重机等先进的工具,古代桥梁建筑师们用“筏形基础”的传统办法来建桥梁。所谓“筏形基础”,就是用船载石沿着桥梁中线抛下大量石块,使江底形成一条矮石堤,然后在堤上建桥墩;洛阳桥桥墩全部用长条石交错垒砌,两头尖,以分水势,减轻浪涛对桥墩的冲击。
20.洛阳桥墩附着有牡蛎。为了巩固基石,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还首创了“种蛎固基法”,即在基石上养殖牡蛎,使之胶结成牢固的中流砥柱,这是世界上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中的先例,仍可以看见那些缀满白色牡蛎壳痕迹的桥墩石。

21.仔细看洛阳桥有三层:下层为船形桥墩、中层为方形石柱(中流砥柱)、上层为石板。

22.洛江中的沙堤。

23.洛阳桥周边海湾的红树林。

24.红树林海湾风景如画。

25. 洛阳桥位于泉州台商投资区南侧,洛江区北侧,周边经济发达,高楼林立。

26.周边高楼林立。
27.冬季洛江入海处水浅,沙滩出露,水鸟众多。
28. 桥中央碑亭刻有明万历年间立下的“西川甘雨”碑,还有“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岩石刻,这说明当时泉州时常干旱。
29. 洛阳桥南头有几颗大榕树,树下是“天下第一桥”祠堂,里面有洛阳桥建造的历史文物,值得一看。
30.祠堂附近还有一尊观音塑像,可能是近几年树立的。
31.洛阳桥北有昭惠庙、真身庵遗址;桥南有蔡襄祠,著名的蔡襄《万安桥记》宋碑,即立于祠内,被誉为书法、记文、雕刻“三绝”。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