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纸动物》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设计·应用类型的美术课,美术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设置“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
本课设计的对象是孩子们非常熟悉和喜爱的动物,画出各种小动物的形象,对学生来说并不难。难的是本课是学生由平面制作过渡到立体制作的一个练习。我在教学中利用这个难点作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 习能力培养的突破口。课上出示范作,吸引学生好奇心,利用提问,引导学生自己动脑解决“动物为什么能站起来”的问题,并通过讲解演示教会学生运用剪、折、画的方法制作一个会站立的动物。将画在纸上的动物经过设计制作变成能站立的折纸动物,教师对制作过程不直接进行讲解示范,而是用设疑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去尝试纸立起来方法。
解决了这一问题,又引出要探究的新问题:如何将折好的纸变成能站立的折纸动物?这一阶段学生要解决画、剪、装饰三个问题,其中画与剪的难度大,一些粗心或能力弱的学生往往在绘画时会忽视折纸的开口边与封口边的区别,不注意将动物身体的连接处画在折线边,这样的后果是剪下来动物是独立的两半,无法成为立体的折纸动物。
在自主探究中这一尝试的失败,使学生对这一制作中的难点印象深刻,接下来教师又精心安排了课件游戏,找出折纸动物身上神奇的连接线,使这一难点再次得到强化。站立的动物的身体各部位如头部、 脚的布局这些地方要讲透彻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头大脚细就站不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虽然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不是一帆风顺,难免会让学生走一些弯路,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以实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培养,更重要的是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循序渐进地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是为培养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主动的多元的开放的思维方式的人才做准备。本课还应鼓励学生创新,因为如果学生过分依赖教师,会造成思维方式的单一性、封闭性。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能力强与能力弱的学生的学习表现出的差距更大。一些能力弱的学生一时还无法适应这种学习方式,需要教师更耐心细致的辅导,给他们尝试的时间也要充裕些,允许孩子们多失败几 次。但我为了整堂课的完整性,必须为评价环节留出时间,所以探究环节对一些能力弱的学生来说,时间有些紧张。大部分学生只停留在对折法的探究上,仅有少数学生对二折法、三折法进行了尝试,因为难度大,制作完后,效果不是很好,同一节课对三种方法进行尝试制作,对大部分一年级学生来说,要求有些过高。因此,在第二课时中我还将引导学生对二折法、三折法制作折纸动物再次进行探究,力求使学生们的美术课堂中的探究学习不浮于表面,真正地吃饱,吃好。
以下作品欣赏:
解决了这一问题,又引出要探究的新问题:如何将折好的纸变成能站立的折纸动物?这一阶段学生要解决画、剪、装饰三个问题,其中画与剪的难度大,一些粗心或能力弱的学生往往在绘画时会忽视折纸的开口边与封口边的区别,不注意将动物身体的连接处画在折线边,这样的后果是剪下来动物是独立的两半,无法成为立体的折纸动物。
http://s10/mw690/001NNKdSgy6YE5xFYgx19&690
http://s11/mw690/001NNKdSgy6YE5xWVtMba&690
http://s2/mw690/001NNKdSgy6YE5yeh3311&690
http://s14/mw690/001NNKdSgy6YE5yvDTD9d&690
http://s4/mw690/001NNKdSgy6YE5yM4hB53&690
http://s2/mw690/001NNKdSgy6YE5AzLSF81&690
http://s10/mw690/001NNKdSgy6YE5APPtfe9&690
http://s10/mw690/001NNKdSgy6YE5B8lip39&690
http://s2/mw690/001NNKdSgy6YE5BpZWF11&690
http://s7/mw690/001NNKdSgy6YE5BFHlc36&690
http://s13/mw690/001NNKdSgy6YE5BT9ZG0c&690
http://s11/mw690/001NNKdSgy6YE5C9eNYca&690
http://s8/mw690/001NNKdSgy6YE5CqP3h87&690
http://s11/mw690/001NNKdSgy6YE5xWVtMba&690
http://s2/mw690/001NNKdSgy6YE5yeh3311&690
http://s14/mw690/001NNKdSgy6YE5yvDTD9d&690
http://s4/mw690/001NNKdSgy6YE5yM4hB53&690
http://s2/mw690/001NNKdSgy6YE5AzLSF81&690
http://s10/mw690/001NNKdSgy6YE5APPtfe9&690
http://s10/mw690/001NNKdSgy6YE5B8lip39&690
http://s2/mw690/001NNKdSgy6YE5BpZWF11&690
http://s7/mw690/001NNKdSgy6YE5BFHlc36&690
http://s13/mw690/001NNKdSgy6YE5BT9ZG0c&690
http://s11/mw690/001NNKdSgy6YE5C9eNYca&690
http://s8/mw690/001NNKdSgy6YE5CqP3h87&690
前一篇:《花格子小牛》教学反思
后一篇:《闪光的名字》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