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涤:李龙石别传1
(2025-06-06 09:17:14)
标签:
李龙石关东才子李龙集李龙石研究盘锦 |
分类: 历史追述 |
李龙石别传1
崔
涤
在盘(山)、 台(安)、海(城)一带上了岁数的读书人中间,若提起李尤石的名字来,大都有口皆碑。至今,仍流传着他以文会友和为民请命、胁官告吏的轶事趣闻。为整理地方掌故,笔者根据史料记载和李龙石晚辈们的介绍,特撰写成李龙石别传。
聪颖的童年
李龙石,又名澍龄,字雨浓, 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正月生于三岔河西畔一个畔绕沟(今名青莲泡,属盘山县古城子乡)的小村。这一带明朝初年是辽河套段防卫边墙的西乎堡境地。因为当年盘山还没有建治,所以此地属海城县管辖。听老年人说,这里一到夏天,处处绿柳成荫,荷塘叠翠,每当柳絮飞花,芙蓉出水之季, 田园景色更加幽美宜人。
李龙石诞生那年,正是鸦片战争的第二年,国家正在遭受涂炭,李龙石家也日趋衰落。他的父亲李斗南是清道光年间的贡生,母亲潘氏又是名门闺秀,所以李龙石一降生,父母便寄予他耀租光宗的希望。七岁上,父亲从附近的热河台请来一位王老先生办起了私塾馆。这位拔贡出身的塾师与李斗南本是同窗好友,因而对李龙石的教读自然格外严格认真。天资聪颖的李龙石,跟这位塾师先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读起,一年光景便念到《论语》。接着又继续读完《孟子》、《告子》和《诗经》。由于他经史子集过目了然,所以深得父亲的钟爱和塾师的赏识。
李龙石读书渐多,学问大进,加上塾师的格外垂青,独得衣钵真传,很快地掌握了写文作诗的本领。李斗南和塾师眼看龙石的文章超群, 出语不凡,心中十分欢喜。有时还当着学生的面使劲地夸奖他。不料想,李龙石便由此而傲慢起来。他在背熟老师指定的书页之后,非常淘气。
一年正月,塾师应约去吃请,李龙石顿时把学馆闹翻了天。塾师回来一看,气得吹胡子瞪眼,立刻命令他在孔夫子牌前下了跪,并狠狠地对他说:“你不是耍小聪明吗?我今天非好好治治你不可!我要罚你跪着对对联。我出上联,你给我对下联,对不上来,你休想起来!”胸有成竹的李龙石俯首应声,连连说。“是!是!”
为了有意难为李龙石,这位塾师紧皱双眉,沉思了半晌也没轻易开口。这时正巧赶上踩高跷的秧歌队连蹦带跳地来到院中。于是塾师指着踩高跷的说:“脚高高脚脚”,意思是说,人的脚高于高跷的脚。李龙石听后,一时有些懵瞪。正在摇头思索间,回头一看塾师说完了上联,把脑袋住炕头的行李一靠,他便灵机一动,脱口吟出了下联:“头枕枕头头”。塾师听了他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的下联,便慌忙下地拽起下跪的李龙石,并拍着他的肩膀说:“奇才!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