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李龙石之八著作之谜(作者:李德来,李龙石五世孙)
(2023-05-30 10:58:06)分类: 历史追述 |
2023-05-29
14:24·李龙石纪念馆
八、著作之谜
李龙石的著作主要是《李龙集》,六册十八卷,三十八万字,现存的《李龙集》孤本收藏于盘锦市图书馆。李龙石在世时,曾出版过一本《雨农文集》,主要收集了李龙石早期作品,其中部分诗歌、散文在海城县志和台安县志有记载。可惜,目前很难再找到《雨农文集》的版本。
《李龙集》是在李龙石去世20年后才出版的,但文稿的归类整理,主要是李龙石在世时自己完成的。出版著作,是李龙石的一大心愿。他在“养园”教书时,就利用闲暇时间将文稿分类,删除一些自己认为不满意的文章,将挑选出来的文章按时间先后排好次序,并为每一册写好了序言,待有条件时出版。但当时印书需要很大一笔费用,李龙石又“寄窝 ”于台安县,经济上主要靠刘春烺接济,拿不出钱来印书,所以只好等待有条件时再说。
在《李龙集》中,我们看到有很多书信。有人问:这么多书信是怎样收集是来的呢?其实不存在收集的问题。因为李龙石每向外发出一封书信,都要把书信的底稿保管好以备查用.现在想来将书信作为文集的一部分内容,是李龙石早有考虑的,包括漂泊京城时所有信件底稿及作品,他都保管得很好。
那么李龙石在逝世20年当中其后人为什么不能将书出版呢?这里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经济条件差,其次是社会动荡,战乱不停所致。据叔父李恩轩讲,李龙石去世前,欠下很多外债。李龙石谢世时已经是债台高筑,家里根本没钱发送。亲家刘春烺已早他三年去世了,刘家的日子也开始败落了,再也无力帮助李家了。这可难坏了家里的人,怎么办呢?
那么《李龙集》是怎么样得以出版的呢?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有两个人:一是李龙石的学生于在藻;一是鲁襄阳。鲁襄阳(字际清)县大洼县东风农场哈巴台村人。1927年正月,鲁际清回家拜年,也抽空拜访同村举人于在藻。闲谈间,于在藻便提及老师李龙石有许多文稿的事。他对鲁际清讲了李龙石文章的种类,内容及数量,接着又动情地说:“老师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将文稿印刷出版,形成文集,此愿望终于未了。而今老师已经故去20多年,作为学生也爱莫能助。
”鲁际清听后对于在藻说:“此事我可以帮忙,你不必为印刷的费用犯愁,可先着手把你老师的手稿整理好,我派车拉到沈阳,印刷的事就交给我了。”于在藻听后,十分高兴,连连对鲁表示感谢。次日便亲自来到青莲泡,将鲁际清愿意帮忙印书的事告知了李龙石的长子李绍庚。李绍庚便打发两个儿子李祖郃和李祖邺到台安县将书稿取回,连夜送往哈巴台。于在藻又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对稿件校正、整理。之后,鲁际清派车将文稿拉到沈阳,交给沈阳东记印刷所。
那时候个人出书和现在个人出书的做法是一样的。一切费用均由个人负担,印刷所不负责销售,售书是个人的事。鲁际清当时并没有付钱给沈阳东记印刷所现钱,只是打了个条子。碍于财务处长的面子,东记印刷所并没有催着要钱。
后来得知,当时共印了300部左右,因没有得到印书费,东记印刷所便将书卖了,所得收入抵印书费用。当时只给李龙石的家人送来一部书。“后鲁际清离职,欠下东记印刷所的钱也没有还。
当时在沈阳第三国民高等学校读书的叔父接到家里来信,让他去东记印刷所打听一下李龙石的手稿能否要回来。叔父找到了东记印刷所,见到了东记印刷所的刘经理,说明来意后,刘经理领叔父来到仓库里看了一下,手稿仍用大皮箱装着,堆在仓库的一角。当叔父说想把手稿拿走时,刘经理拍着叔父的肩膀说:“小伙子,你是不知道啊!印书你家是分文没拿,如今鲁处长的欠条还在,不是难为你,要想拿走手稿你得付3000块现大洋才行!”叔父听后,十分沮丧。无奈于钱的数额太大,再则战事不断,沈阳城一片混乱,索要手稿的事只好作罢。
现在,手稿早已不知了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