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华专栏:三峡水库应该蓄水到175米吗?

标签:
颜华专栏三峡长江生态 |
分类: 专栏文章 |
今年的汛期结束了,大家对于三峡大坝的关注度也降低了。关于三峡大坝,我已经写了几篇文章,很多想说的话已经说了,这篇是针对它最近蓄水的消息谈谈看法。
前几天出现一个消息:“2020年9月10日0时,三峡水库2020年汛末175米试验性蓄水正式启动”。据说,“三峡水库自2010年起,已连续十年实现175米试验性蓄水目标”。
那么,三峡水库应该蓄水到175米吗?我认为,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一)为什么三峡水库连续十年都在做试验?
“试验性”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词。既然三峡水库已经建成了这么多年,并且连续十年蓄水到175米,为什么至今还说这是“试验性”的蓄水呢?是否意味着,至今都不能确定蓄水到175米是正确的、是可行的?
翻看三峡水库蓄水的历史,在之前这些年里,没有完成175米蓄水目标的是2009年。“2009年,因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旱灾,为支援抗旱,增加下泄流量,11月24日,三峡水库水位蓄至171.43米后,停止蓄水。”
这个官方的说法其实也印证了,三峡水库蓄水和下游干旱有直接的联系。2009年干旱严重,令三峡水库放弃了175米的目标。但是在之后十年里,难道就没有严重的干旱吗?看看下面这张2019年11月的截图。
看看这些干旱的图片,究竟是你三峡大坝蓄水到175米的目标更重要,还是人民的生活更重要?
不得不说,三峡工程确实是一个神奇的工程,建成了十几年还没有通过验收,蓄水了十年还在做试验。既然连续做了十年的试验都没结果,为什么还要继续做呢?
(二)三峡水库和各种地震的关系,至今都没有说法
从三峡大坝2006年全线建成以来,发生的各种大大小小的地震到底应该作何解释?2008年的汶川,2010年的玉树,2013年的雅安,2017年的九寨沟……谁来为这些巨大的灾难负责?三峡水库这样一个人造的巨型水盆矗立在地震带旁边,脱得了干系吗?
所以,三峡大坝现在继续做试验的成本是什么?如果是以如此严重的地震和干旱为代价来做试验,这合理吗?无论三峡大坝有怎样的效益,都不可能比人民的生命和生活更重要。这是任何人都应该明白的道理。
说到这里,顺便提一下长江流域的大型水库。对于长江及其上游金沙江能否承受如此多的巨型水电工程,我心里一直感到疑惑。就在2020年9月8日,白鹤滩水电站所在的巧家县又发生了3.8级地震,而这已经是近期的第二次了,因为就在今年的5月18日,巧家县就曾经发生5.0级地震。
同一个县,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接连发生两次地震,还是应该值得关注。并且它正是白鹤滩水电站的所在地。我在之前的文章里也提到过,金沙江上的四座巨型水电站其实都位于地震带上。
(三)枯水期还要大量蓄水必定是对生态的破坏
在今年的汛期中,大家对于三峡大坝的问题也看得很清楚了——在涨水期,它必定要往下游放水,因为它自身也受不了这么大的上游来水,这对于同样在涨水的下游无疑是雪上加霜。所以我认为,汛期145米的防洪库容也高了,其实应该更低,这样才可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现在汛期过去了,降水少了,三峡大坝却要开始大量蓄水了。在枯水期里,如果蓄水量少,还稍微好些。如果非要按着175米这样的高坝方案去蓄水,意味着下游的河流和湖泊会极大程度的干枯,在严重的年份必将导致上面图片显示的2019年那样的干旱,这就将进一步破坏长江流域正常的生态。
国家实施长江十年禁捕等措施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保护长江的生态环境。现在让好端端的河流和湖泊几近干涸,还怎么保护长江生态呢?所以我认为,汛期后的蓄水也应该更低,而不是过去十年的175米。
三峡水库在汛期和蓄水期的水位都应该重新规划。145米和175米都是几十年前设计这个水库时定下的方案。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东西都变了,这些方案还适用吗?
比如,在过去十几年里,三峡大坝下积聚的各种泥沙石块对实际库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汛期145米的库容还可行吗?全球气候变暖带来了更加严重的干旱,枯水期175米的目标还可行吗?更不用说,这十几年里还发生了这么多地震。
如今,我们的政府倡导的是“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那么,三峡大坝几十年前的设计理念和方案还可行吗?
(作者:颜华,双语主持人,财经专栏作家)